英国革命:1688-1689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译者前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查理二世的统治
第三章 詹姆斯二世的统治
第四章 革命
第五章 革命解决方法
第六章 革命解决方法的持久与发展
第七章 革命解决方法在苏格兰和爱尔兰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译者前言
《英国革命1688—1689》(The English Revolution 1688—1689
)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1876—1962),该书共分八章,主要介绍的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史学界公认,正是通过“光荣革命”,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因此,这次革命在英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位著名的辉格-自由主义史学家,屈维廉对“光荣革命”的解释基本上代表了现代英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乔治·麦考莱·屈维廉是20世纪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出身名门,一生勤耕不辍,可谓著述等身,获得了无数的荣誉。1927年,他成为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因为其在史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他还成为了英国功绩勋章的获得者,一生可谓备极荣宠。他的许多史学著作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崇。我国著名学者钱端升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将他于1926年出版的《英国史》(History of England
)翻译成了中文,认为“屈勒味林的《英国史》一出版而最佳单本历史之誉便舍它莫属”,对屈维廉,钱端升则称之为“英史中之时者”,可谓推崇备至。
注1
屈维廉是19世纪著名辉格派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外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麦考莱史学传统和政治观点的继承者。自近代以来,英国的史学界就像政界一样存在着两大流派,托利-保守学派和辉格-自由学派。随着自由主义的迅猛发展,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英国史学界,许多托利党的观点已经让位于辉格-自由党的观念。麦考莱就是这一时期辉格党最出色的史学家和政治上的代言人。麦考莱鼓吹自由主义,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陈腐的君权神授观念,但他也坚决地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思想。他在其历史著作中宣称,英国的全部经验表明,摒弃革命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适当的。他在1828年写道:“我们还不知道有一次绝对不能以及时的友好妥协来预防的革命。”他指出:“温和的让步可以纠正一切,调整一切,保持一切。”通过对比英国和法国的历史,麦考莱更加确信,英国是各国人民最优良的范例。他在1852年11月2日发表的议会演说中指出,英国在1848年之所以没有发生革命,英国人之所以拥护他们的政府,是因为:
“我们知道,我们的政府虽然不是个十全十美的政府,却是个好政府,它的弊病可以通过和平方式和合法方式加以改正;它从来没有断然拒绝过正当的要求,我们得到了无比可贵的让步,其办法不是靠擂鼓,不是靠鸣钟,不是靠毁路筑障,不是靠奔向铁匠铺操刀拿枪,而只是依靠理智和舆论的力量。”
注2
基于此,1688年的“光荣革命”自然也就成为了麦考莱竭力赞扬歌颂的历史事件,用恩格斯的话说,“光荣革命”在麦考莱笔下成了“世界上存在的最出色的事件”。
作为麦考莱的外孙,和20世纪初英国学术界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屈维廉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且发展了麦考莱的观点。在屈维廉的著作中,渐进的变革始终是他竭力赞颂的观点。他指出:“英格兰的议会不是哪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既不是西蒙也不是爱德华,它是逐渐长成的,而不是一朝造成的。英格兰人民因为具有健全的常识和善良的本性,一向都是喜欢委员制而厌恶独裁制,要选举而不要巷战,要谈话的酒馆而不要革命的法庭。”
注3
屈维廉和麦考莱一样,也给予了“光荣革命”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光荣革命’不仅是英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英国革命1688—1689》一书,虽然相较于屈维廉的其他许多大作显得篇幅较小,但更加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念。屈维廉将“光荣革命”称之为“历史上最具有英国特色的东西”,因为“它建立在明智、妥协和宽容的基础上”(原书第37页)。
和麦考莱一样,屈维廉对暴力色彩浓重的英国内战和法国大革命也采取了贬斥的态度。他指出:“这次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值得赞赏的地方不在于歇斯底里的吼叫和骚动,而在于冷静、谨慎、智慧的悄声细语,这些胜过了所有的喧闹声。”屈维廉认为,这次革命的真正“光荣”之所在,并不是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只使用了最低限度的暴力,而是在于,“这次革命的解决方法为后世的英格兰人民找到了一个避免使用暴力的办法”(原书第9页)。
毫无疑问,麦考莱和屈维廉的历史观点有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一味否认或贬低暴力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即使是在英国历史的发展中,也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事实上,屈维廉自己在书中也承认,正是由于对再次爆发内战的恐惧,才迫使绝大多数英格兰人,包括曾经势不两立的两大敌对政党联合起来完成了一次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对此他引用了一句英国的古老谚语:被烧伤过的孩子害怕火。
屈维廉和麦考莱对“光荣革命”的颂扬自然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纵观英国的发展道路,不得不承认,渐进的改革相较于暴力革命占据了主流。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历史也较少血腥暴力的色彩。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张君劢先生就曾经说过,学政治(学),要在英国,学哲学,要在德国。因为政治的要义就在于妥协,对立双方能够在必要时做出明智的让步。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英国这种和平渐变的发展模式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肯定。和平改革相较于暴力革命毕竟会少付出许多代价,人民也不必承担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牺牲。但“告别革命”并非易事,改革的道路也并不容易走得通。特别是在那些革命已成为习惯,缺乏谈判和妥协传统的国家,变革往往是以改革开头,以暴力冲突结尾,不杀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难以分出胜负,最终还是回到了暴力革命的老路上。因此,像“光荣革命”这样“不流血的革命”的确并不容易做到。英国历史上,像“光荣革命”这样的例子也并非罕见,从中世纪议会制度、普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英国革命:1688-1689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