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谭延闿——翩翩混世的“士大夫”
第二章:陈夔龙:最传统的中国士大夫
第三章:王闿运——“帝王师”之梦的幻灭
第四章:康有为——一生,一个信念
第五章:冒鹤亭——沉于“晚明想像”的死水中
第六章:岑春煊:一个彻头彻尾的实干家
第七章:梁鼎芬——忠贞,永不终结
第八章:罗振玉——“立言”之不朽的破灭
第九章:盛宣怀:钉在商贾柱上的士人
第十章:梁启超——“万变不离其宗”的前行者
前言
  中国传统士人的理想有三个,修身、治国、平天下。如果将这三个理想与士人传诵的三不朽联系起来,则是,修身是为立言、治国是为立功、平天下是为立德。渐次而升,渐次而难。
  自汉武帝独遵儒术后,传统士人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只能与其他人一样,绑在同一根柱子旁,柱子上写的全是礼义廉耻,忠君爱国。两千多年后,一批士人同样被绑在这根柱子旁,并且背诵了柱子上的文字。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柱子轰然倒塌。
  武昌起义,至今看来都是一群乌合之众的火枪走火事件。不过,使人惊讶的是,这明明是一起偶尔发生的事件居然导致了整个大清帝国的覆亡。
  而为之痛苦不堪,伤心落泪的不是皇帝王公,他们虽然很难过,却是对物质财富的失去才流的泪;更不是平民百姓,他们丝毫没有感到革命带来的变化;而是一部分传统士大夫们。他们无法面对自己的梦境被击碎,在奔走呼号间,他们几乎用了满脑的信义和对传统的祭奠来对抗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事实上,中国传统士人的集体消亡并不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迫害,也不是由军阀混战导致了集体道德的丧失,更不是辛亥革命对旧体制与旧中国的推翻,而是一系列的运动。洋务、维新、立宪、大清新政,在种种运动中,有人提前抛弃掉了四书五经,把眼光放向国外,有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把传统道德与规范视作脚底泥,还有人转过身去,不肯面对现实,去远远的历史中寻找自我。
  他们虽然还是承认大清国,但效忠的方法已经改变。康有为用西方思想来救中国,盛宣怀便把眼光看向他自认为无所不能的经济;岑春煊主张解决眼前的事,陈夔龙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干,他们俨然失去了传统知识分子拥有的温良恭俭让美德;王闿运在那里张牙舞爪,一心想做帝王师,罗振玉就在“立言”的同时想要“立功”;谭延闿不管是大清还是民国,照旧混世,冒鹤亭就回首晚明,在祖先的背影里寻找寄托……可不论是维新的康有为,还是混世的谭延闿,或是实干家岑春煊,更或是沉醉的冒鹤亭,他们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在生命没有结束之前,他们传统士人的身份已经死亡。
  正如同无数河流最终都要归于大海一样,当整个中华大地失去了中国传统存在的土壤,到处是异样的文化,到处是别样的枪声,没有人可以守住自己的那块传统士人本应该固守的领地。他们最终要被时代的发展大潮所淹没,或是自行消亡。
  是为前言!
第一章:谭延闿——翩翩混世的“士大夫”
  严格意义上,湖南人谭延闿算不得士大夫,大清一亡,他立即转向,毫不踌躇。从此后,开始游走于武夫间,并最终死得其所。观他的一生,从前清的进士到民国的行政院院长,似乎官运亨通,如同五代时期的长乐老冯道,任何人,他都能攀得上;任何地方,还都需要他。他的宿命恐怕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用明目张胆的无耻与自以为翩翩的态度来混世,富贵荣华就会向他敞开大门。
  浊世翩翩小妾儿
  湖南人谭延闿年年轻时有两件事让他非常难过。一件事是总有人称他为“小老三”,另一件事则是,他考中的本是进士第一名,但因为是湖南人,又姓谭,所以被一些官员生生给抹下去了。
  针对第一件事,他特意问过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哭丧着脸对他讲,“因为我是你父亲的小老婆,你为庶出,所以大家都叫你‘小老三’呀!”
  懂得大部分人事后,谭延闿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父亲家里的丫鬟,后来被父亲纳为妾,肚子倒有出息,生下了谭延闿,可待遇与尊严上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全家吃饭时,大奶奶二奶奶舒服地坐在那里吃,她须站立服侍家主,大奶奶、二奶奶吃得肚皮鼓鼓去睡觉了,她才可以上桌。
  谭延闿知道自己因为是小妾的儿子而受到这样的待遇后,很是愤怒,即使他后来的老婆死掉,他也坚持不纳妾。
  民国五年,他的妻子病逝,此时,谭延闿正是中年,最该有个女人的时候,可他坚持不续弦。民国9年,他最崇拜的孙中山先生为之作媒,也被其婉言谢绝。谭延闿生母去世,其住宅在谭家祠堂之后进,灵柩出门,须经过祠堂大门,族中人谓非正室灵柩,不准从正门抬出去。谭延闿乃仰睡于灵柩之上,声称自己已死,令人将灵柩由大门抬出去,族人无法阻扰。这可以看作是为其母亲争一口气了。
  不过,他母亲的身份倒是对他后来的为人处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想想看,一个总看人脸色活着的人,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委曲求全,如何的奴颜卑骨。按农民的话来讲就是,小心走路,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得罪任何人。
  而第二件事,谭延闿知道时气愤了一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势的变化,他也就释怀了。事情是这样的。当年会试的时候,谭延闿本是第一名,理应参加殿试,但因为他和谭嗣同同姓的缘故,主考官们怕惹老佛爷不高兴,于是思量再三,最终决定把他的名字剔除殿试名单,后来老佛爷看中了刘春霖的试卷,因为当时大清太需要一场“春风化雨、甘霖普降”。这个故事我们早有耳闻,却想不到倒霉鬼居然就是谭延闿。
  谭延闿出生于杭州,当时正是他父亲署浙江巡抚时。7岁开始读书,把书读得很让人吃惊,他父亲虽然儿子有几个,大都不成器,只有这个小儿子谭延闿被他认定是读书的好种子。
  光绪十八年(1892年),谭延闿从福州回湖南应童子试,入府学为附生。二十三年(1897年)应乡试优贡,中。谭延闿二十八岁时中了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被点为翰林,七月到职,但不久,他的老父亲死了。谭延闿就请假回到湖南。
  回到湖南后,他就遇到了一件古怪事。当时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等创立华兴会,筹备在长沙发动起义。不过倒霉的是,提前就有人把消息放了出来,湖南巡抚密令相关人等捉拿这二人。谭延闿知道这一消息后,请负责追捕两人的官员吃饭,替二人说好话。当时,清政府的大部分官员都是只吃饭不干活的懒狗, ............

书籍插图:
书籍《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 插图1
书籍《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