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张鸣
©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2017
数字版图书版权信息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张鸣著.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8.
CAEBN:7-001-000-60806748-8
分类号:五四运动——通俗读物 K261.10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45号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张鸣 著
出 品 人:童之磊
责任编辑:朱厚权
出版发行: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东总布胡同58号天润财富中心B座13-14层
邮政编码:100006
网 址:www.chineseall.com
首次发布:2017.8.20
更新时间:2017.9.12
上架建议:null
本书由张鸣授权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出版与发行,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或图表。本书电子版如有错讹,敬请读者指正,我们会及时更新版本。
电子邮箱:copyright@chineseall.com
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作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数字出版服务。
纸质版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975-4
出版时间:2016.8.1
目 录
序言 《北洋裂变》再版的短序
导言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
第一幕 斑驳的武人背影
山东和青岛问题
“二十一条”
西原借款
皖系“帝国”
日元背影里的两件大事
武力统一:巅峰上的噩梦
第二幕 被遗忘的角落
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迷失
外交疑云下的学生运动
学生与军警
文明中的暴力故事
悲情制造
抵货运动的是是非非
第三幕 五四运动好玩的零碎
花界里的爱国运动
洋人下毒的魔咒
租界里的镇压事件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三个卖国贼
在亲日与卖国之间
第四幕 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
五四运动里的军人声音
直皖之间:由裂痕到沟壑
湖南:中国的火药桶
吴佩孚与湖南的“驱张”运动
吴佩孚和他幕僚的两种趋时
吴佩孚变脸:文戏与武戏
序言 《北洋裂变》再版的短序
这本小书,曾经耗费了我四五年的心血。研究一个被人研究到烂的题目,怎么看,都有出力不讨好之嫌。然而,我做到了,在五四运动这个题目上,做出新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前众多的研究者过于偷懒,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在思想文化上做文章,前面说了,后面接着说。
对于“五四”,现在有一股否定的潮流。只是,人们否定的,是“五四政治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认为这场运动毁弃传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伤害巨大。反倒对“五四政治运动”,大家没有什么意见。而我正好相反。在我看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领域必需的变革。尽管有诸多的问题,但没有这场变革,就没有后来的现代学术和文化。而1919年5月4日及以后的一连串政治抗议运动则大不然。所谓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实际上是在一个丛林时代,中国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不在那时,而是在1915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提出“二十一条”的时候。参战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确得到了提高。
即使一场看起来目的崇高,道德高标准的爱国学生运动,里面也充斥了权力技术的运作。军人派系之争利用了运动;运动中的学生,也利用了军人。北洋系的第一次大裂变,就因这场持续一年的学生运动的余波而发生,由此改变了民国政治的走向。
这本小书问世之后,一位熟识的近代史学术大腕跟我说,如果你按照学术规范写,产生的影响会更大。我至今不这么看,我不是不懂那些学术写作的成规,我就是不想那样写。做历史研究,如果没有了爱好者的参与,就成了学界内部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这个象牙塔,真有那么纯净高雅吗?不在里面,也没什么大不了。
算了,我就这样写,尽我的所能,写的好看,好玩。
是为序。
张鸣
2015年4月2日
导言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
历史研究不比别的,要更多的人能看,研究才有价值。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让现在的我板起面孔,正襟危坐,写一些特别学术的文字,如果没有人拿枪逼着,我肯定是不干的。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追问的问题。虽然说,我这个人研究历史,或者说琢磨历史,没有科班出身的人那么多界限,经常在晚清和民国之间跳来跳去,东捞一把,西摸一下。如果有条件,古代史我也敢碰。像我这种野路子出来的人,没有家法,也就没有限制,也不想有限制。但是,对于“五四”,我却一直没有热情,相关的史料也摸过一点,但兴趣就是提不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着一个成见,认为“五四”跟太平天国一样,下手的人太多,大鱼早都捞没了。
事情的转机在2005年下半年。那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有一学期的课,每周一次,时间空得很。因此,我跟那里的有关人士混得很熟,包括《二十一世纪》杂志的编辑黎耀强先生。等我回内地之后,黎先生去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不知怎么想起要找写“五四”的稿子。然后就找到了我,一封信接一封信地劝诱我写“五四”。我说,你就是喜欢在内地找人,内地史学界做“五四”研究的人不少,而且名家也有几个,怎么会找到我的头上?他说,别的人路数我都熟悉,能写成什么样子,我现在就可以估计出来,唯独你可以写个跟别人笔下不一样的“五四”出来。这么一来二去,人都是喜欢被恭维的,我慢慢就动了心,开始认真做这方面的研究,摸史料。
摸了一阵之后,我发现,别看“五四”研究者甚众,著述甚夥,但从周策纵、彭明起,大家关心的都是思想文化,然后就是文学,说人物,也就是北大那几位。即使写出“五四”全史的周策纵和彭明,也较少涉及这场政治运动的政治关系。好像只有台湾的吕芳上,谈到了“五四”跟国民党的关系。但是,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比如直皖之争、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全都被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体失踪了一样。另外,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的运作是怎么回事?怎么动员的,怎么宣传的?运动中的学生跟商民是怎样的关系,跟军警又是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