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菊池一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译者前言
序章 军备强国日本何以败给武力羸弱的中国
第一章 日本进攻阶段之国民党战场
第一节 蒋介石对日抗战设想及南京失陷
第二节 从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到武汉大会战
第二章 相持阶段的国民党战场与国共矛盾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国民党战场与中国远征军
第一节 国民政府军的攻势和日军的反击
第二节 日军丧失制空权
第四章 国民党系统特务组织的地下抗日活动和游击战
第五章 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和中共军队战场
第六章 世界华侨对中国抗日的广泛支援
第七章 抗日战争的背景及其基础
尾章 中国战胜、日本战败的结构性原因
著者后记
译者前言
本书著者菊池先生是日本著名史学家,专治中国近现代史。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末始研究中国工业合作运动,而今有关研究论文及专著在学术界影响广泛,已是该领域标志性成果;其后,研究领域逐步扩展,涉及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对日外交政策、国民党及共产党、世界各地华侨、日本反战士兵及其反战运动等。这些研究,都触及中日间那场战争的某一侧面。本书正是在这一系列坚实研究基础上,广泛参照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史料及研究成果,对中国抗日战争从军事史角度重新探讨。
菊池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此次嘱我翻译此书,是对我莫大的信任,也使我有机会重温先生的有关观点和治学态度,感触良深。现值译本正式刊行之际,我愿借此机会将翻译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贡献给读者朋友。
菊池先生对那场战争的基本立场,诚如其在《日本人反战士兵与日中战争》一书序论中所说:“现在的日本社会中,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口已约达百分之九十,对战争的记忆开始风化,随之而来的是美化战争的势力逐渐增强的倾向……在这种状态下,记述战争的真相,分析与阐明其实际情况的研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种态度在本书中也有反映。比如,关于卢沟桥事变,某些日本学者煞费苦心地论证到底是谁打了第一枪,并推导出一种观点,认为中共方面利用地下组织挑起冲突的可能性很大。对此,菊池先生在本书第一章,从事变爆发前后日军调动方向及卢沟桥、丰台、北平城的地理位置关系作了论证,并一语道破日军在宛平城实施军事行动的意图在占领北平,“所谓‘枪声’、‘士兵失踪’等都是预设背景,日军行动的焦点是北平城,其他都不重要”。
本书既以军事史为主题,战争进程当然是论述的重心;因此,占过半字数的前三章用来探讨中国战场的整体动态及其演变,而第五章则专论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和中共军队活跃的敌后战场,对所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给予同等关注。曾几何时,由于众所周知的时代背景,国内史学界强调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及其主要方式游击战的作用之余,难免有忽视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重要性之嫌;1980年代以后,这种偏颇随着民国史研究的深入而逐渐得到纠正,所谓正面战场上的对日抵抗整体上评价已较为客观。但如何在抗战的大背景下综合看待国共合作,似乎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框架;部分史家矫枉过正,原因之一即在于此。在本书中,著者认为,军事力量弱小的民族和国家抗击军事力量强大的民族或国家入侵时,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游击战,并在考察卢沟桥事变后历次重大战役时,兼顾战场周边国共军队或民众武装对日军以游击战方式展开的袭扰甚至进攻,从而展现出所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抗日战争不是某党某派某些势力的单独行为,而是全民族共同的对外抵抗行动。
关于影响战局的武器要素,本书也有较为独到的见解和描述。尤其关于空军在战场上的作用、中国空军的建立和建设等,是本书较重视的方面。著者认为,中国空军在战前几乎是空白;开战后在苏联、美国的援助下,逐渐建立起了足以抗衡日军的空军,对扭转战场形势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著者不仅重点探讨了有名的“飞虎队”以及后来正式参战的美国空军的作战情况,也强调了苏联在抗战开始后立即向孤立无援的国民政府提供军事援助,并出动空军支援中国军队作战的重要意义。这对于考察抗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及其演变,无疑也具有启发意义。
关于对日军“大陆打通作战”的评价,众所周知,史学界曾有分歧;关注国民政府军抵抗失败者认其为成功,而强调其并未改变战争结果者认其为失败。著者则认为,日军作战本身无疑是成功的——其原因之一是国民政府军轻敌并为防范共产党军队而消极抗战;但是,就战略层面而言,将“满洲国”至南洋连为一体的战略目标并未实现,因而作战又是失败的。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前中日之间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的结果,首先暴露了国民政府及其直接领导下的军队无能,同时也表明日军此时已成强弩之末,军事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正如序章标题所示,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军备强国日本何以败给武力羸弱的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前,中国实现形式统一不久,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及其体系十分落后,军阀掌握的军队亦难以形成对外合力;而明治维新后已半个多世纪的日本,早已实现了工业化,又兼连年对外尤其是对中国用兵,早已做好了扩大战争的准备。从各方面看,中国都没有能力遂行对外抵抗。而结果表明,中国经受住了考验,并作为同盟国的一员赢得了最后胜利。也就是说,中国是在被迫起而抗战的同时逐渐增强抵抗力量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非军事因素——经济、政治、外交甚至地理、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性等——不断转化为军事因素,从而使军事力量整体上不断得到强化和补充。在本书中,菊池先生从多个角度聚焦这个过程。如第四章考察了曾以党同伐异工具而闻名的“蓝衣社”、“CC团”、军统、中统在抗战开始后对各地日本占领军发动暗杀活动及情报工作等的概况,第六章概观了世界各地华侨支援和参加抗战的实际活动,第七章则论述了中国的抗战体制是如何在国民党“抗战建国”路线下形成、社会经济资源是如何集中投向抗战的。可见,著者对非军事因素向军事因素转化的几个主要方面着墨颇浓,这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仅关注战争进程,纠结于战役、战斗本身,不可能真正了解抗日战争的真实状态,并理解其性质。本书认为,与美、英、苏及日、德、意不同,中国在抗战中的“总体战体制”是以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建国纲领为前提的全民抗战。在这个“体制”中,各阶层的力量为抗战而凝聚在一起,同时又保持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菊池一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