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误会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历史深处的误会
“不得帮忙的不平”
谁的“天国”?
康有为的神话
魂兮归来,陈天华
风萧萧兮易水寒
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
重读宋教仁
陈其美其人
功成身退:光复会群像
蔡锷:“为国民争人格”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筹安会
1943年:史迪威日记中的蒋介石
史迪威日记中的宋美龄
三个大学校长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选择
遥望新大陆
拒绝王袍加身
华盛顿告别政坛之后
立国之本:人性和人道原则
内战:没有胜利者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希特勒是如何上台的?
俄罗斯四题
跳出“周期率”
历史深处的误会
傅国涌 作品
图书简介
本书从近代史人物的细节告诉我们:洪秀全的“天国”并非是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救国探索;康有为没有公车上书;杨度也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反动……作者对史学有许多独树一帜的评论,尊重史料但不固守成规成论。让人读后拍案称奇,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近年来的历史界有一个共识:尊重历史,以史实说话,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个本来面貌。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主要关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百年寻梦》《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简史》《追寻失去的传统》《主角与配角》《文人的底气》《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帝国尽头是民国》《金庸传》等,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追寻律师的传统》等。
“不得帮忙的不平”
——浅谈鲁迅的屈原观
屈原是我从小就熟悉的诗人,在我的心中,他一直是一个“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十多年前有人批评屈原,尖锐地指出屈原是奴才人格的典型,称他代表的正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人格。这些观点当时对我来说不止是石破天惊,也使我开始重新审视屈原,虽然少年时代起形成的感情难以一下子扭转,但它教我从一个新的角度,运用人性的尺度去读屈原和他那些流传了千年的诗。从此也就逐渐改变了我对屈原的看法。我为自己过去对屈原的敬仰感到羞愧,为作者深刻、锐利的眼光感到惊讶。
后来读《鲁迅全集》,才知道这些观点不是20世纪80年代才有的。1932年,鲁迅先生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一文中说: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似的境遇。(他们只不过批评)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来了一嘴的马粪……”。(《鲁迅全集》第五卷115页)
其实,鲁迅早在“五四”以前就已指出屈原作品缺乏“反抗挑战”的精神,他在《摩罗诗力说》中说屈原的诗“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
可以说对屈原的抱憾与批评贯穿了鲁迅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晚年,在写于1935年的《从帮忙到扯淡》一文里鲁迅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屈原观:“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鲁迅全集》第六卷344页)但鲁迅生前这篇杂文被官厅检查封杀了,他死后1937年7月才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公开发表。据鲁迅先生在文集《后记》中所说,此文经过官厅的检查,属于被“全篇防止”的两篇之一。“原在指那些倡导什么儿童年,妇女年,读经救国,敬老正俗,中国本位文化,第三种人文艺等等的一大批政客豪商,文人学士,从已经不会帮忙,只能扯淡这方面看起来,确也应该禁止的,因为实在看得太明,说得太透。”(《鲁迅全集》第六卷,448页)鲁迅的话虽然隐晦曲折,不太容易明白,但我相信——这恐怕与他的屈原观也不无关系。
这是鲁迅对历代中国知识分子顶礼膜拜的偶像屈原的最后评价,他以惯有的犀利、深刻的笔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在他笔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竟然和《红楼梦》里的奴才焦大一样,说焦大是贾府的屈原,也就是说屈原是楚国的焦大,焦大被主子塞了“一嘴马粪”乃是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光照文学史的《离骚》也只是表达了“不得帮忙的不平”而已。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我的整个少年时代就曾陶醉于屈原诗歌的世界。
当然,鲁迅并不一笔抹杀屈原的文学成就。1926年他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屈原与宋玉》中指出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鲁迅全集》第九卷370页)对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评价极高。他于同一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扉页就引用了《离骚》的诗句作为题辞:“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32年他在《〈自选集〉自序》中再次引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一诗句。可见鲁迅对屈原的感情也非常复杂,在《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他也说:“屈原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对此他一生都没有改变,所以他才经常引用屈原的诗句,甚至作为小说集的题辞,以此自勉。
关于屈原的唯一史料来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他是两千多年前楚国的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在朝廷“与王图国事”而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对应诸侯”。他主张联齐抗秦、内修法度、举贤任能,不容于当道的权贵集团,两次被楚怀王放逐,在湘江、沅水之间前后流徙九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写下了抒情长诗《离骚》。楚国被秦灭亡前夕,他愤而投汨罗江自尽。据六朝时学者吴均记载,中国的端午节就是纪念他的。
屈原的《离骚》共373句,2490字,结构宏伟,语言瑰丽,想象力奇异,上天下地,纵横驰骋,但反复表达的只是屈原怀才不遇和对楚怀王至死不渝的忠诚,是一种“不得帮忙的不平”,他上下求索的是如何才能得到君主的宠信。这就是屈原所表达的真实感情。
他以美人、香草自喻,以恶禽、臭草比喻那些陷害他的奸邪佞臣,只有他才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历史深处的误会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