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本质和历史-高本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
〔瑞典〕高本汉 著
聂鸿飞 译
2010年·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瑞典)高本汉著;聂鸿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ISBN 978-7-100-07174-1
Ⅰ.①汉… Ⅱ.①高…②聂… Ⅲ.①汉语—研究 Ⅳ.①H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096820号
所有权利保留。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
〔瑞典〕高本汉 著
聂鸿飞 译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 邮政编码100710)
商 务 印 书 馆 发 行
印 刷 厂 印 刷
ISBN 978-7-100-07174-1
20 年 月第 版 开本850×1168 1/32
20 年 月北京第 次印刷 印张
定价: 元
Bernhard Karlgre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
译 者 说 明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是现代汉语言学的奠基人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于1946年用瑞典文发表的,本书据1949年纽约英译本转译,英译本原题为The Chinese Language: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不设章节题目。现在这个中译本依次为每章加上了“引言、文字、音韵、语法、训诂、结语”六个章题,以便检索。
本书涉及的语种较多,除汉语和英语外,尚有法、德、瑞典、拉丁等语言。原书为便于英美读者阅读,一般在汉语和法、德、瑞典、拉丁语的例词、例句后加圆括号,给出英文意译。中译本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只把欧洲语言意译成汉语,而把汉语后附的英译一概删去。为求醒目,中译本从英语译来的例句放在方括号里,置于原例句之后,原著的括注仍放在圆括号里,以示区别。
原书注音一律使用旧时的罗马字母,仅在构拟的汉语上古音形式前加星号提示。中译本遵照当前我国语言学界的习惯对原书的注音符号作了一些改动。现在这个译本中的英、法、德、瑞典、拉丁等语言用原字母印刷;不用于方言比较而只在行文当中出现的现代北京官话形式用汉语拼音斜体印刷,必要时在每个音节之后用上标注明声调,以1、2、3、4分别代表阴、阳、上、去四声;其余语音形式用国际音标表示,古音前加星号。当必须将音标区别于拉丁字母文字时,将音标放在方括号内。中译本使用的音标和原著对照如下(括号内是原著的音标):
元音:
a(a)、a(â)、i、e、ɛ(ä)、əᵚ(Ы)、ʅ(ï)、o、ᶷ(ô)、ɔ(å)、u、y(ü)。
元音附加符号:
ː 加在元音之后表示长音。
˘ 加在元音之上表示短音。
辅音:
p、b、m、f、t、d、n、l、ts、dz、s、z、tᶳ(tṣ)、dᶎ(dẓ)、ʂ(ṣ)、ᶎ(ẓ)、tʃ(tš)、dʒ(dž)、ʃ(š)、ʒ(ž)、ᶵ(ty)、ᶁ(dy)、tᶝ(tś)、dᶽ(dź)、ᶝ(ś)、ᶽ(ź)、ᶇ(ń)、g(g)、k、x(χ)、ɤ(γ)、ʔ(·)、j(y)、w。
辅音附加符号:
' 加在辅音之后表示送气。
j 加在辅音之后表示腭化。
目 录
译者说明
导读
一 引言
二 文字
三 音韵
四 语法
五 训诂
六 结语
导 读
聂鸿音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名著之一,书里主要讲述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告诉初学汉语的人应该注意些什么;第二,告诉有志于研究古代汉语的人应该怎样去开展研究。这部书初版于1946年,本来是为欧洲大学生写的汉语入门读物,由于作者在写书时已经假定读者受过了西方普通语言学的基础教育,所以中国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感觉它比一般的普及读物略深一些。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年出生于瑞典,1909年毕业于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其后的三年曾在中国的山西、陕西一带考察汉语方言,回到欧洲后即投身汉学研究,并于1915年在乌普萨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自那以后他历任乌普萨拉大学副教授、哥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瑞典人文科学院院长、皇家文史考古研究院院长,直至1978年逝世。“高本汉”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这是用他姓氏第一个音节的音译再加上名字的音译构成的,据说当年他总是习惯于用浓重的山西口音向别人介绍自己:“我本来就是汉人嚜。”高本汉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语言和历史文化,用英文、法文和瑞典文写下了上百种著作和论文,在汉语音韵学上取得的成就尤为后人称道。中国的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评论20世纪初的欧洲汉学家:“除了伯希和跟高本汉,别人都是洋骗子。”不能否认这话说得有些尖刻,不过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高本汉在学术界获得的巨大声誉。即使是在今天,中国人民仍然没有忘记他们的这位老朋友,这当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得意门生、当今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Goran Malmqvist)。
近两百年前诞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在19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人文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现在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感到,历史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几乎同时被用来研究汉语和印欧语言,可是与印欧语言学相比,19世纪的汉语言学研究却明显处于落后状态。这里面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应该是中西双方学者在基础语料和研究方法两方面的隔膜——中国学者深受两千年经学传统的影响,对文字、音韵、训诂材料的掌握可谓博大精深,但他们最终的目的是“通经”,而不是进行语言本体的研究;另外,很多中国学者向来不重视学习和了解外民族的语言,狭隘的语言视野也使他们不想去探寻语言发展的共性。西方的情况则与中国相反,当年的殖民运动使欧洲人了解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语言,也逐渐认识到了人类的语言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并找到了探寻这些规律的一些科学方法;不过他们对汉语毕竟不如对欧洲语言那么熟悉,而且绝大多数学者也没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高本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