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5mb。
书籍内容:

第一章 硝烟散尽后的追忆第1节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安东尼・法勒-霍克利爵士,是一位英国将军。退休之前,官拜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欧军总司令。这位声望显赫的司令官,曾经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1950年冬,法勒―霍克利作为英军功勋团队―――皇家陆军第29旅格罗斯特团的一名上尉连长,随部队从香港出发到朝鲜参战。1951年4月,于“三八线”南侧的雪马里战场上,该团及旅属坦克团遭中国人民志愿军歼灭性打击,法勒―霍克利与该团团长兼第一营营长卡恩 思中校一同当了志愿军的俘虏。直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字生效后,双方遣返战俘,才得以重回英军。  雪马里之战,本当成为法勒―霍克利的滑铁卢,而命运之神却给他以厚爱。雪马里战败被俘,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相反,却成了他军旅生涯的一个新起点。  法勒―霍克利不可能忘记雪马里之役,不可能忘记在异国他乡的战俘生活,更不可能忘记打败了他并收容过他的中国军队……  1953年4月22日黄昏,朝鲜前线万炮齐鸣,中朝人民军队在“三八线”200多公里宽广的正面战线上,对34万美军及其仆从军发起了自朝鲜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第五次战役。  突破敌人防线的第二天,英军第29旅格罗斯特团首先落入了志愿军的包围圈。  格罗斯特团是英国皇家陆军的骄傲。1801年英军远征埃及的殖民战争中,这个团队受到埃及军队优势兵力的腹背夹击,经过顽强挣扎而转败为胜,因此声名大噪,受到英国皇室的特别嘉奖。因为在两面夹击下克敌致胜,所以特许每个官兵的军帽上缀有两个帽徽。恰好在过了整整一个半世纪之后的二十世纪中叶,这个继承了“历史荣誉”又拥有了现代化装备的格罗斯特团,在一个新的东方战场上却遭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致命打击。在这一次战斗中,命运之神未能让格罗斯特团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战斗是异常激烈的。4月22日这一天,驻守在“堪萨斯防线”纵深地带的英29旅,正按照英格兰民族习惯,忙着准备第二天圣乔治日纪念守护神,在战地举行庄严的祝祭仪式,祈求神灵保佑。所谓“堪萨斯防线”,是美军确定的一条主要抵抗线,西至临津江口,沿江而上,经“三八线”以北附近地区至东海岸襄阳一线,全长220公里。在当时的“联合国军”心目中,这是一条无法攻破的钢铁长城。不料,当晚9时许,志愿军突击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胜利强渡临津江之后,无情地撕破了“堪萨斯防线”,突入纵深近30公里。守护神未能为英29旅带来平安,预先准备好的圣乔治祝祭场,霎时间变成了血肉横飞的战场。  次日下午,格罗斯特团遭到了志愿军的围困。尽管美军调动美3师、土耳其旅、比利时营和菲律宾营等主力部队和杂牌部队拼死相援,救出了该团的若干残部,但始终无法同最精锐的直属营即第1营会合。最后,美空军出动大批飞机,一边空投粮弹,一边想给被围部队炸出一条生路。无奈志愿军已同英军厮杀在一起,美空军的支援未能奏效。  西方新闻机构对格罗斯特团的命运表现了极大的关注,“美国之音”电台广播了一篇充满希望的文章,声称格罗斯特团必将发扬“传统荣誉”,再次转败为胜,如果这次在四面受敌的困境下突围成功,那将不再是享受两个帽徽的殊荣,而是要缀上四个帽徽了。  四个帽徽的帽子没有戴成,这个功勋团受到了致命的一击,作为该团主力的第1营被全歼,另外两个营亦在遭到重创后狼狈逃窜。“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将军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一书中,有专门一节谈及了这次战斗:“4月26日,敌人切断了连接汉城与朝鲜中部的春川及东海岸杆城的宽阔公路。……把南朝鲜第l师赶到了‘堪萨斯线’以南,从而暴露了英军第29旅的左翼。尽管第1军一再设法援救格罗斯特团第1营,但该营仍为敌军所打垮。卡恩思中校(他在该团服役已达20年之久)和他的部队在自己的阵地上英勇顽强地坚守了好几天,直到弹药全部告罄。该营仅有少数士兵设法回到联合国军一边。”

第一章 硝烟散尽后的追忆第2节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李奇微的叙述虽然轻描淡写,但无法掩藏一个使“联合国军”极为难堪的事实一一作为英军王牌部队功勋团的主力营,全营编制人员600余名官兵,被击毙129人外,竟有459名官兵放下武器成了志愿军的俘虏。其中,包括了身为团长兼直属第1营营长的卡恩思中校、“上帝的使者”―――随军牧师戴维斯上尉、还有后来成为北约组织北欧军总司令的法勒―霍克利上尉。   第五次战役历时50天,歼敌82000余名,迫使美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扭转了朝鲜战局。从此,五角大楼的战争策划者们企图以武力侵占全朝鲜的狂妄计划,终于化为泡影,不得不“谋求政治妥协”,向朝中方面提出了和谈主张。  法勒―霍克利在朝鲜呆了近三年时间,开头半年同中国人民志愿军交战,其后两年又四个月,是作为战俘在志愿军的俘虏营中度过的。法勒―霍克利有足够的理由宣称,他了解中国军队。

第一章 硝烟散尽后的追忆第3节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1991年10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英籍华人到英国牛津郡南部的穆卢斯福村,拜访丁法勒―霍克利将军。这位英籍华人名叫徐泽荣,是专门研究朝鲜战争史的学者。此时的法勒―霍克利将军已经67岁,已从北约组织北欧军总司令的职位上退休八年,也在从事朝鲜战争史的研究。徐泽荣远道而来,是为了同将军交流对同一命题的研究成果。法勒―霍克利将军出生于1924年,在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求学期间投笔从戎,随即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20岁就擢升为连长。朝鲜战争中的雪马里之战,是他生平头一个最大的挫折。然而,当他结束战俘 生活重返英军后,竟意气风发,奋力进取,在职务和军衔步步高升的同时,还完成了牛津大学的硕士学位,在担任英国防务研究员阶段,刻苦研究战史,先后撰写了十种战史和回忆录,还成为英国官方战史《朝鲜战争中英国的角色》的作者。他,既是一员武将,又是一名史家。  将军在一幢乡间住宅中接待了徐泽荣。这幢住宅有个奇怪的名字,叫做“派伊的谷仓”,外观造型朴实无华,让人联想到英格兰农村的谷仓,寄托了主人对和平生活的依恋。老将军身体非常健康,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岁数年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