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3mb。
书籍内容:
前言
家长培养教育子女,最终是希望子女将来能自立于社会,在事业上有所
作为。家长可以说是子女生活的引路人,家庭是子女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
习场”。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家长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子女生活引路
人的作用,家庭也没有真正成为子女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这主
要是因为家长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结合我自己教育子
女的体会和家长们到我这里咨询提出的问题,给关心子女教育的家长们编写
了这样一本通俗的家庭教育读物。我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不是仅仅给家
长们提供一些教育子女的具体方式方法,而主要是想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教育
子女的思路。希望家长在读我这本书的时候,能从中“悟”出一些教育子女
的道理来。然后,针对你自己家庭的情况和子女的特点,进行“教育的思考”,
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我所提供给大家的教育方式方法,千万不要生搬硬套。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在家
庭德育方面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跟家长们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孩子思
想品德、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教育;后一部分,
则是针对我们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着重探讨家长如何
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便进一步改善家庭教育工作。希望能使家长们受到一些
启迪,得到一些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
1996 年1 月
愿更多家长掌握
教育子女的艺术
总序
余心言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为人父母者,莫不期望子女能胜过自己,比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也更有
成就。
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对子女寄于极大的期望,
是很自然的。
问题是如何把期望变成现实。
人的成长不仅是细胞基因自然发育的结果,更要受后天环境的复杂影
响。不同的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包括
不同的学识、德行、品格,气质、风度、追求、情趣、意志和毅力。人们又
凭借这些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对于人的素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
用。其中尤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正日益受到当代教育学界有识之士的重
视。这不仅因为人从呱呱堕地开始就在家庭中生活,就受到父母的影响,而
且这种影响几乎渗透到一切方面。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他从母亲那里接受的
是生命的教育。
当前许多为人父母者的苦恼是自己的教育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
时甚至适得其反。这是不奇怪的。人作为物质发展的最高形态,他的成长本
来就不可能像捏面团那样简单。绝大多数家长实际上在生孩子之前缺少必要
的准备,也不可能要求他们都通晓有关儿童生理、心理以及教育学的各种知
识。有些家长自身素质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他们的子女。而且,许多
家长开始时又往往把教育子女的事看得过于容易,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
等到发生了难于解决的矛盾,已经悔之晚矣,或者至少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
价。
如果说绘画、雕塑是伟大的艺术,那么,塑造人,塑造活生生的人,就
是更伟大的艺术。为了塑造自己最亲爱的孩子,家长们都应当来掌握这一门
艺术。为此,我们编写了这一套小丛书――《家庭教育的艺术》,奉献给年
轻的家长们。
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这一套小丛书中不可能把所有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一涉及,有些问题的论述也未必适合所有家庭的具体情况。家庭教育学在
中国还是新兴的学科,许多问题还有待继续探索和研究。我们期待着师友们
的指教,也欢迎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我们正在向新的世纪迈进。新的世纪需要新的人才。愿这套小丛书的出版能够有
助于新世纪中华大地上人才辈出。
怎样作一个真正的人
教育子女有“绝招儿”吗?――谈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
经常有家长带着满脑门子“官司”来找我,咨询有关教育子女的问题。
当我仔细询问有关的情况后,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共同探讨教育子
女的方式方法时,有的家长很不耐烦,希望我能够给他们提供管教子女的“绝
招儿”。就是说,要我给他们开一副“灵丹妙药”,带回去一使用,便能“立
竿见影”,一下子就能把他那不争气的孩子给“治”过来。
说实在的,尽管我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已有10 多年,时至今日,我还真的
没有发现什么教育子女的“绝招儿”。
记得在几十年前,前苏联某大学就有这么一位教授,很有学问。他有一
个独生儿子,已经上中学了。平时他整天忙他的业务,很少管教他的儿子。
但他一直坚定地认为,世界上肯定有一种教育子女的“诀窍”。只要家长掌
握了这种“诀窍”,孩子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能万事大吉了。
有一次,一家人正坐在一起吃饭,教授的儿子费嘉不知道为什么,张口
就骂了他的母亲。这位教授非常生气,当即便宣布了这样一个决定:
“费嘉,既然你敢公开辱骂你的母亲,看来你并不尊重我们这个家。那
么,你就不配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饭!这样吧:我每天给你5 个卢布,你爱在
什么地方吃饭,就到什么地方去吃吧!”
教授为自己能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感到很得意。他很有把握地预计,他
的决定一宣布,他的儿子会马上向他认错、求饶,表示坚决改正错误,不能
接受爸爸的这个决定。
可事实上,他完全估计错了。他等了一天,两天,三天..他的儿子非
但没有主动认错、求饶,反而非常喜欢上咖啡馆和饭馆了。因为这样很自由,
想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吃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有一天,教授要去学校上课。早晨起来,他翻来覆去地找他的毛料裤子,
就是找不到。到了晚上,儿子酒气熏天地回来了。他一问毛料裤子上哪儿去
了,果不出他所料,是他儿子给卖掉换酒喝了。教授气坏了,抽出一条皮带,
在儿子的头上晃了几下,又无可奈何地放了下来。
一个月之后,教授认输了,儿子在外边学坏了。他实在没有办法管教,
只好申请把儿子送到工读学校去。
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40 多年前,针对有家长向他讨教育子
女的“诀窍”的问题时,所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授错在哪里?从根本上说,他是把教育孩子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了。我
们说,复杂的问题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