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作者:姜奇平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2mb。
书籍内容:

《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

作者:姜奇平姜奇平,1962年7月生,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农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农民日报》十佳新闻工作者之一,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工作负责人,任《互联网周刊》主编,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常务副主任。“数字论坛”成员。
  1、“穷得只剩钱”的信息解一位做水产起家的百万富翁,通过朋友请我去看看他刚买一周的电脑。说是有什么东西调不出来了,急得不得了,但又说不清楚电脑上的事情。于是从大老远的某某别墅专门开车来请,第一次,他的公爵王掉沟里了,没来成。他等不及修车,就买了一辆捷达,临时用着,可在请我的路上,半道上又撞坏了前挡板和车灯,临到家还在一块石座上磕扁了右前轮。在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后,我终于被请到了他的电脑前。原来不过小事一桩――他儿子看着WINDOWS 95桌面上的“回收站”好玩,把启动程序用的图标扔到虚拟的纸蒌里去了。我用“还原”功能,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这台名牌电脑,除此之外什么毛病也没有,并不如百万富翁在电话里夸张的“它什么也干不了了”。鉴于他为这点小事付出了两辆车的学费,为了安慰他,我只好硬着头皮在电脑上瞎比划半天,然后告诉他,这台电脑上执行了非常危险的指令,造成了程序不能调出运行的严重错误。多亏我有经验,把它修好了。其实,我是怕讲清楚了,他想不开,再把第三台小车撞坏了。
  吃饭的时候,百万富翁主动提到“穷得只剩钱”这个话题。他说他就是穷得只剩钱了。
  我当时埋头于山珍海味,只觉得自己“穷”还“穷”不起来呢。回到家里,望着灯泡,我却忽然顿悟,一拍大腿:他确实穷!
  一般人家说“穷得只剩钱”,显然不是指经济上穷,所谓“穷”只是一种耍嘴皮子式的借喻。但我却找到百万富翁在经济上穷的理由来。这“穷”可不是指精神上的,还真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穷。
  我是这样想的,说出来你看有没有道理:工业社会的主要财富是金钱,信息社会的主要财富是知识。在工业社会,有钱而缺乏知识,固然可以叫做“穷得只剩钱”,但这个“穷”并不具有经济含义,因为毕竟在主要财富上并不穷。但信息社会就不同了,由于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最具经济意义的财富,而金钱退居到次席,光有钱而没有知识,这时说“穷得只剩钱”就不是开玩笑,这个“穷”就具有经济意义了,就是指不具备社会的主要经济财富。
  换句话说,在工业文明时代,“穷得只剩钱”只是一种比喻;但在信息文明时代,“穷得只剩钱”可就实实在在了。在21世纪的数字时代,说一个人“穷得只剩钱”,意味着这个人已远离了社会财富的中心,已经被边缘化了。
  我这话可能太深刻,很不好理解。这么跟你说吧,假设在农业时代,一个家伙对另一个家伙说:我穷得只剩麦子。后一个家伙说不定还会对前一个家伙投以羡慕的目光,因为农业社会的主要财富就是麦子。可要搁在工业时代,再说“穷得只剩麦子”,后一个家伙一定会同情地表示理解。(说不定还要补一句:你是饭桶。)因为社会主要财富是金钱,光有麦子可不是穷人么?
  农业社会的主要财富是食物,工业社会的主要财富是货币,信息社会的主要财富是知识。金钱上的百万富翁,完全可能同时是信息上的贫困人口。
  如若不信,我们不妨对照一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现代文盲的定义:
  1、不识字;2、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包括文字、图表符号;3、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
  其中光是第三条,恐怕就会把绝大多数百万富翁罩进去。生活在信息时代,而缺乏知识,问题恐怕就不止是要付出点工业财富代价(如两辆汽车之类),简直要关系到数字化生存了。
  这样一想,我又发起愁来:那些百万富翁好可怜呀。转眼就要成为信息贫困人口了。21世纪,我们也许要组织许多“扶贫”小分队,深入各五星级饭店,展开扶贫攻坚战……。
  只可惜,现在我们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这样想着,我的啤酒都蒸发完了,肚皮又饿起来。
  2、作家是一群特殊的人吗?
  有一位作家教导我们:作家是一群特殊的人。
  在工业时代,作家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是一小撮人。这一小撮人要为大撮的人提供思想。他们必须是精英,他们是一大堆人中最优秀的一小撮。他们要向贫瘠的大脑播洒思想的种子。他们的思想要有普遍价值,有代表性。他们要向低一等的大脑中复印一模一样的思想,复印张数约等于他们书的印刷册数。
  在数字时代,这样的一群人受到了威胁。社会不再承认精神贵族的地位。
  有作家说,我坚信在一个时代里,一件事太容易了,未必都是好处。能够分泌出足够写作长篇的灵魂精华的大脑,不会太多。
  作家是如此的自信,以致认为写作长篇的能力,是“分泌”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倒希望我们的医生和生物工程学家,好好研究研究这种分泌物的构成,将来分别推出一些富含这种分泌物的“长篇”豆奶、“中篇”豆奶或“短篇”豆奶,根据作家协会的批量生产计划,补一补别个迟钝的大脑。
  其实分析起来,这位作家的大脑,分泌的净是些工业时代的胆汁。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每件简单的事,都往复杂里做。久而久之,会觉得复杂的事情,费功夫的事情,困难的事情,就是有较高价值的;而太简单了、太容易了,则“未必都是好处”。古代民间有一首诗:鱼儿向东游,鱼儿向西游,鱼儿向南游,鱼儿向北游。这属于“太容易”的那种。但你不能说它不好。因为简单、单纯,天人合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过去嫌弃农业文明那种过于简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因为它缺乏效率。而为了获得社会化生产的效率,人们就必须放弃“简单”、“容易”这些价值,顺带着还要求在这个时代里,作家们按复杂化的要求,分别分泌出些分工要求他们分泌的某些特定种类(如“长篇”)的“灵魂精华”。
  然而,人为了一半的价值,扔了另一半的价值,是谈不上完美的。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对立在那里,要复杂,就要不了简单;要简单,就要不了复杂。所以它们都不完美。更不完美的是,当人试图捡回另一半价值,使这一半与那一半结合起来时,去阻止他。
  信息文明高于工业文明的地方在于,它要通过简单、容易的方式,去做那些工业社会需要复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作者:姜奇平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