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生死观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錄
編者序言
導言
一、思想史及其若干問題
二、方法與目的
三、材料
第一章 生與不朽
一、生的重要性
二、長壽和不朽
三、求仙的世間轉化
四、民間思想中的「神仙」觀念
五、小結
附錄 漢代專有名詞中的長壽類用語
第二章 養生長壽
一、士人中的養生風氣
二、養生術與求仙
三、人的「命」與「壽」
第三章 死與神滅的爭論
一、死亡的自然主義態度
二、死後生活的流行信仰
三、神滅的爭論
參考書目
1. 中日文資料
2. 西文著作
附錄一 早期中國來世觀念的新證據
附錄二 「魂兮歸來!」
復禮
魂和魄
來世信仰
陰間:魂和魄的各自住所
仙的出現和來世的重建
版權頁
編者序言
我收集余英時先生的英文論著,初衷本是為了自己更全面地學習他的治學方法和理解他的論學旨趣。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覺得,如果能將這些論著譯成中文,也許不失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意義在我看來至少有兩點:一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更全面地讀到余先生的論著;二是有助於對海外漢學以及中美學術交流的認識與研究。
《東漢生死觀》取名於余先生1962年在哈佛大學的同名博士論文。由於這篇學位論文中的第一章後經修改以同名發表於1964-1965年的《哈佛亞洲研究學刊》,因此在本冊中用後者取代了前者。此外,另收了同一主題的一篇書評(1981年)和一篇論文(1987年)。時隔20年作者續論這一主題,主要是因為考古的新發現。1978年末余先生率美國漢代研究代表團訪問中國月餘,漢代文獻與遺跡的親切感受大概也起了激活作用。
《漢代貿易與擴張》取名於余先生1967年出版的同名專著。此外,另收了兩篇論文和一篇書評。論文與漢代有關,發表的時間雖然分別是1977年和1990年,但後者是因所收入的文集出版延後所致,實際上它們同時完成於1973-1975年間。與這一主題相關,作者後來為《劍橋中國史》(秦漢卷)(1988年)撰有專章「漢代對外關係」,此書早有中譯本,故這裡不再收錄。1964年刊行的書評是關於唐代財政體制的,雖與漢代無直接關係,但考慮到主題同屬於社會經濟史,所以一併編入此冊。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由多篇論文組成,討論主題集中在中國思想史,涉及3世紀到當代,體裁有專論、書評、條目和序跋,先後發表於1980-2000年。之所以取名為《人文與理性的中國》,是我以為這個提法能反映余先生的思想,他的所有思想史論著從根本的意義上說,也正是要釋證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和理性精神。(編按:繁體中文版出版時,依余先生的意思,增收〈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歷史視野的儒家與中西相遇〉、〈20世紀中國現代化與革命崇拜之爭〉、〈歷史學的新文化轉向與亞洲傳統的再發現〉五文。)
《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取名於余先生作為美國漢代研究訪華團團長寫成的同名總結報告。此外,收入了由余先生?總的訪問活動與討論日記,以及差不多同時完成並與主題相關的一篇專論。這篇專論最初以中文寫成發表,後被譯成英文並經作者適當改寫後發表,收入本冊時相同部分照錄中文,不同部分則據英文而譯。
余英時先生的英文論著在1970年代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此後他的學術論著主要是以中文發表,大部分英文論著則概述他中文論著的主要思想,以及他對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分析性通論。前者顯然是因為他希望更直接地貢獻於中國學術,後者則表明他希望將中國的學術引入美國。促成這個變化的契機大概是他1973-1975年在新亞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任職。雖然服務兩年後仍回哈佛任教本是事先的約定,且這兩年的服務也令他身心疲憊,但深藏於他心中的中國感情似乎更被觸動,更需要得到合理的安頓。1976年1月余英時先生46歲時,同在哈佛任教的楊聯陞將自己與胡適的長年往來書信複印本送給他作為生日禮物,在封面上題寫:「何必家園柳?灼然獅子兒!」大概正是體會到弟子的心情而示以老師的寬慰、提示與勉勵吧。
此後,余先生與兩岸三地的中國學界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流。我在余先生小書齋的書架上翻覽時曾見到錢鍾書在所贈《管錐編》扉頁上的題詞,當時覺得有趣,便請余先生用他的小複印機複印了一份給我,現不妨抄錄在這裡,也算是一個佐證。題云:
誤字頗多,未能盡校改,印就後自讀一過,已覺須補訂者二三十處。學無止而知無涯,炳燭見跋,求全自苦,真癡頑老子也。每得君書,感其詞翰之妙,來客有解事者,輒出而共賞焉。今晨客過,睹而歎曰:「海外當推獨步矣。」應之曰:「即在中原亦豈作第二人想乎!」並告以入語林。
總之,讀余英時先生的英文論著應當注意其中的中國學術背景,正如讀他的中文論著應該留心其中的西方學術背景一樣。
何 俊
一、思想史及其若干問題
思想史家通常將他們的研究對象劃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思想的「高」層次,或正式的思想;另一個是思想的「低」層次,或民間思想 1 。在歷史領域內,作為獨立的分支,高層次思想的研究久已得到良好地確立,大多數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屬於這個範疇。與此相反,民間思想極少得到思想史家的關注,儘管談得並不少。原因不難發現,思想史家如果從事民間思想的研究,便總是會使自己的研究面臨與社會史家的工作很難區分的困難 2 。因為民間思想顧名思義,不僅包括了老百姓的所思所信,而且還包括了他們的所行;有時人們的所思所信還只能通過他們的所行才能得到把握。在這個層次,思想史與社會史必須結合起來研究。而彼此間的區別,如果有的話,也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1. 例見H. Stuart Hughes, Consciousness and Society (New York, 1958), p. 9.
2. 參見Crane Brinton, Ideas and Men (New York, 1950), p. 9; Hughes, Consciousness and Society, p. 10.
民間思想有時被認為是「第一層次的思想在經過一兩代的『文化滯後』以後『滲透下來』的東西,在這樣的新環境中,觀念幾乎總是以通俗或扭曲的形態出現」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东汉生死观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