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精选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世纪文学经典
阿城精选集
阿城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阿城精选集/阿城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6
ISBN 978-7-5402-3870-4
Ⅰ.①阿… Ⅱ.①阿… Ⅲ.①小说集-中国-当代②散文集-中国-当代 Ⅳ.①I21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29673号
阿城精选集
阿城 著
编 选 者/贺绍俊
责任编辑/张红梅 王滢
装帧设计/小贾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路53号 邮编100054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北京盛源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 850×1168 1/32 印张 10 字数 298,000
2015年8月第1版 2015年8月第1次印刷
定价:32.00元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世纪文学60家”书系总策划:
白烨、陈骏涛、倪培耕、贺绍俊、张红梅
“世纪文学60家”评选专家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 帆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中忱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富仁 汕头大学中文系教授
白 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孙 郁 鲁迅博物馆研究员
吴思敬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思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骏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於可训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匡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 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 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 健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中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 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洪子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贺绍俊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谢 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程光炜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雷 达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
黎湘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前言
“世纪文学60家”书系的创编与推出,旨在以名家联袂名作的方式,检阅和展示20世纪中国文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长足进步,进一步促进先进文化的积累与经典作品的传播,满足新一代文学爱好者的阅读需求。
为使“世纪文学60家”书系的评选、出版活动,既体现文学专家的学术见识,又吸纳文学读者的有益意见,我们采取了专家评选与读者投票相结合的方式。我们依据20世纪华文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确定了100位作家及其代表作作为候选名单。其后,又约请25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家组成“世纪文学60家”评选委员会,在100位候选人名单的基础上进行书面记名投票,以得票多少为顺序,产生了“世纪文学60家”的专家评选结果。为了吸纳广大读者对20世纪华文作家及作品的相关看法和阅读意向,我们与“新浪网·读书频道”的全力合作,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华文‘世纪文学60家’全民网络大评选”活动。2005年12月16日,读者评选结果在“新浪网·读书频道”正式公布。为了使“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与编选,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专家和读者两方面的意见,经过反复协商,最终以各占50%的权重,得出了“世纪文学60家”书系入选名单。
“世纪文学60家”书系入选作家,均以“精选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我们还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了研究性序言,编制了作家的创作要目,为读者了解作家作品、创作特点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导读和更多的资讯。
冷峻客观的小说
[法]诺埃尔·迪特莱
这个介入的题目是受了阿城本人1991年3月寄给我的一封信(1)的启发,他对我是这样说的:
早先,笔记小说(essai ou note)在中国十分发达。在某些阶段,它的地位几乎与散文平起平坐。后来,自1949年以来,甚至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散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可以这么说,半个世纪以来,尤其自1949年以来,散文经历了它的“黄金时代”,以鲁迅为代表。这一阶段,文化人差不多个个写过杂文(zawen)。同时,短篇小说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飞跃的原因之一得力于西方小说的翻译——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很低,所以,人们称之为小说(“menus propos”或“discours mineurs”,据安德烈·莱维的译法)。长篇小说(long menus propos)这一术语里有一个矛盾。所以在中国出现了与传统章回小说不同的小说。然而,我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任何为西方术语接受的小说。我想,这是因为,中国文学传统基于诗,而散文,文学传统则基于《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笔记、话本、章回小说(《史记》是具有文学特点的各种描写的开端,已不再是历史传统)。所以,目前,小说(甚至长篇小说)的写作是可能的,但不是“长”小说。然而,笔记这一文类消失了。这是我想写笔记小说的理由之一。1984年,我开始一段一段地写我的《遍地风流》,差不多在1985年,杭州的李庆西确认了“新杂文”(就像人们讨论“新小说”一样)。接着又有一些人写了笔记小说。在写笔记小说的当代作家中,我偏爱汪曾祺。说实话,汪曾祺是忠实于笔记小说的唯一作家。
这种文类大概同时具有诗、散文、随笔和小说的特征。可以通过它把我们的许多遗产传之后世,同时可以在描写中超前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例如句子的节奏、句调、结构、视角等等。我喜欢西方音乐,我记得,正是一边听着贝多芬的最后弦乐四重奏的某些乐章时,我突然领悟到我的一些随笔应该如何写。
这封来信是一份宣言。阿城在信中向西方证实,他不采纳传奇故事式的形式,他清楚地将此形式区别于传统的中国小说:章回小说(roman aepisode)。这一尝试与阿城的美学追求相吻合,被两位评论家苏丁和仲呈祥所指明。他们指出阿城在当代文学思潮中如何附属于中国传统,有如中国水墨画;与张辛欣、刘心武、张贤亮那样的作家紧密依附西方传统成为对照,确切地说,他们的作品令人想起西方的油画。
阿城本人在1986年1月出版的香港《九十年代》杂志上,就他的创作手法发表了一篇长篇访谈录,他在访谈录中表达了自己的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阿城精选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