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3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西方博物学文化与公众生态意识关系研究”(13&ZD067)和“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研究”(14ZDB017)资助
本书所获赞誉
两位作者讲述了纳博科夫的一生以及他对蝴蝶的热爱,为我们揭示了蝴蝶分类研究领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观察家报》(The London Observer)
继达·芬奇之后,很少有人能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登峰造极……《纳博科夫的蝴蝶》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奇才,他既创造了《洛丽塔》《微暗的火》等文学佳作,又将一生倾注到不为人关注的眼灰蝶研究中。
——《科学》(Science)
如果纳博科夫并不在小说创作上付出心血,那么他或许将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博物学家、一位以研究眼灰蝶而知名的分类学专家。少年遭逢罹难,中年流亡天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他仍坚持在桌前默默写作,手持蝶网翻山捕蝶。他是20世纪一位兼具博物与文学情怀的思想家。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古生物学家、博物学家
纳博科夫以文学家的形象广为我们所知,然而纳氏作为蝴蝶分类学家的形象少有人提及,《纳博科夫的蝴蝶》以科学的视角重新看待纳博科夫,颇有新意。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他是一位讲英语的俄国人,从事博物学研究的小说家,本书让我们有机会重新了解纳博科夫复杂的一生。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约翰逊和科茨用平实易懂的文字讲述了纳博科夫的科学生涯——我们现在能理解纳博科夫是如何将小说家的想象力运用到蝴蝶分类学领域。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本书值得一读……一位跨世纪的著名知识分子和他对分类学的满腔热情。
——《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
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纳博科夫的科学与艺术成就,世人将不会再认为纳博科夫仅仅是一位文学家。
——德米特里·纳博科夫(Dmitri Nabokov)纳博科夫的独子
一部科学史诗,讲述了一位蝴蝶分类学家伟大的一生。
——《书单》(Booklist)
一位文学天才的科学发现,长年不被人关注,本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看待纳氏的契机。如果你对科学发现与探险感兴趣,关注地球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危机,那么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布莱恩·博伊德(Brian Boyd)著名的纳博科夫研究者
一部充满智慧与关怀的著作。约翰逊和科茨共同撰写的这部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一位不朽的作家做了全面的人生总结。
——《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
博物学文化丛书总序
博物学(natural history)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种古老的适应于环境的学问,也是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之一。它发展缓慢,却稳步积累着人类的智慧。历史上,博物学也曾大红大紫过,但最近被迅速遗忘,许多人甚至没听说过这个词。
不过,只要看问题的时空尺度大一些,视野宽广一些,就一定能够重新发现博物学的魅力和力量。说到底,“静为躁君”,慢变量支配快变量。
在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及其大弟子特奥弗拉斯特是地道的博物学家,到了近现代,约翰·雷、吉尔伯特·怀特、林奈、布丰、达尔文、华莱士、赫胥黎、梭罗、缪尔、法布尔、谭卫道、迈尔、卡逊、劳伦兹、古尔德、威尔逊等是优秀的博物学家,他们都有重要的博物学作品存世。这些人物,人们似曾相识,因为若干学科涉及他们,比如某一门具体的自然科学,还有科学史、宗教学、哲学、环境史等。这些人曾被称作这个家那个家,但是,没有哪一头衔比博物学家(naturalist)更适合于描述其身份。中国也有自己不错的博物学家,如张华、郦道元、沈括、徐霞客、朱橚、李渔、吴其濬、竺可桢、陈兼善等,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学问尤以博物见长,只是以前我们不注意、不那么看罢了。
长期以来,各地的学者和民众在博物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精致的博物学文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天人系统的可持续生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相比于其他强势文化,博物学文化如今显得低调、无用,但自有其特色。博物学文化本身也非常复杂、多样,并非都好得很。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反省“现代性逻辑”、批判工业化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可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人类个体传习、修炼博物学,能够开阔眼界,也确实有利于身心健康。
中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迈向小康社会。我们主张在全社会恢复多种形式的博物学教育,也得到一些人的赞同。但对于推动博物学文化发展,正规教育和主流学术研究一时半会儿帮不上忙。当务之急是多出版一些可供国人参考的博物学著作。总体上看,国外大量博物学名著没有中译本,比如特奥弗拉斯特、老普林尼、格斯纳、林奈、布丰、拉马克等人的作品。我们自己的博物学遗产也有待细致整理和研究。或许,许多人、许多出版社多年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变局面。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这套“博物学文化丛书”自然有自己的设想、目标。限于条件,不可能在积累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全方位地着手出版博物学名著,而是根据研究现状,考虑可读性,先易后难,摸索着前进,计划在几年内推出约二十种作品。既有二阶的,也有一阶的,比较强调二阶的。希望此丛书成为博物学研究的展示平台,也成为传播博物学的一个有特色的窗口。我们想创造点条件,让年轻朋友更容易接触到古老又常新的博物学,“诱惑”其中的一部分人积极参与进来。
丛书主编 刘华杰
2015年7月2日于北京大学
推荐序 纳博科夫的“双L人生”
刘华杰
纳博科夫有三个身份:作家、文学教授和鳞翅目分类专家,前两者与文学(Literature)有关,后者与鳞翅目昆虫学(Lepidoptera)有关。双L人生,意思就是这两者。他也写诗、下棋、制棋谜等,但与上述三个身份相比都可忽略。
纳博科夫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防御》《天赋》《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说吧,记忆》《爱达》《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透明》等。最有名的当然就是《洛丽塔》,电影好像就被拍过三回,早期中译名挺奇怪的,叫《一树梨花压海棠》。在出版《洛丽塔》之前,他虽然已经出版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