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的中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书前的话
引言
如何思考中国
上部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四 遗产与资源
西方的诱惑
一 制度的重要性
二 传统与西化
三 在中西之间
四 以自由为体
求生之道
一 预备立宪
二 宪法性文件
三 宪制的“预备”
革命
一 论战
二 革命中的隐患
三 用心很苦的“临时约法”
四 探求新方案
“五四”思想
一 告别传统
二 惟民主义
三 自由主义
历史的意义
一 文化的实用主义
二 中国目标
三 政治的激进主义
下部 寻找“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一
二
三
四
庶民的胜利——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 为什么考辨“Democracy”
二 汉语“民主”语词是如何在近代中国复活的
三 “民主”的新语义:“Democracy”的被重新翻译
四 庶民的胜利:人民、农民、平民、劳工与“平民主义”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一 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普世主义”法治观
二 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三 民主、宪政与法治概念之区分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一 水与治
二 水的意象与法的隐喻
三 “水舟”之喻与法统
四 结语
权力与技术——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一
二
三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一 宪法(constitution)含义的最初表达
二 宪法(constitution)现代意义的生成过程
三 社会契约论:西方用以重构宪法历史的一种方法
四 汉语“宪法”释义
宪法的中国性——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一 什么是宪法的“制定”
二 机构与程序
三 为什么需要宪法
四 什么是宪法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一 阅读的方法
二 修辞与意义
三 展示的思想
四 文本的意义
五 文本的关键词
六 人民的宪法
中国现代性的椭圆结构 ——“八二宪法”中的“建设者”述论
一 宪法的时间意识
二 宪法规范的相邻性
三 阶级与阶层
四 政治身份
余论
什么是关键
书前的话
正逢疫情,谁都不易。出版者忙里忙外的这份敬业,对作者是一种鼓励,也是委婉的催促。在这个特殊时期,书连带了出版者、印刷者、发行者、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存在,大家彼此想象,彼此温暖。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因为相隔,反而成了一体。
居家的生活是每个人必须学会和适应的新状态。离开了室外社会你来我往的应酬、交往,人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动物。作为普通个体,即便有一颗悲悯之心,也不可能都像医护人员那样贡献自己以利他人,只能选择在家乖乖地待着,对自己好也就是对别人好。互不干涉的国际法则现已运用到每家每户,社会也由此改变了形态。自处难免激发无聊。在我,最好的自处方式是回到自己。
想一想,我与世界有关,世界却不知我在哪里。对个体来说,疫情却提供了许多的可能性:读喜欢的书,看以前没时间看的电影,听自认为的优美旋律,想以前没想清楚的事情。这样,空间会放大,自己也能由此而被深化。这种想回到自己内心的打算,不少人可能都有过,只是因为社会交往的忙碌,决心很大,身子大半还是被甩在外面。
特殊时刻给人腾挪出一个瞬间,抓住它或许能创造出对生命的一个新觉悟。就我自己而言,它恰好是个契机,包括对这本即将与读者诸君见面而无须戴口罩的书。[1]
现把一些想法写在这里,权当书前的话。
一
1840这个年份,一直被中国人诉说。它是现代中国历史形成的一个特定瞬间,其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那一刻,中国与异己者对面相撞,跌入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世界。瞬间也成为两个中国的分界线:一边是由自己的精神、思想喂养的自立的世界,另一边是使异己者成为自己一部分的现代中国。这个异己者就是西方。
从此以后,不仅西方的身体在中国东游西逛,它的精神思想也内嵌于中国的历史,被中国内在化了。而这之前,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各自生活,井水不犯河水。虽然相互间没有以整体的身份来往,但也存在彼此的眺望。中国,习惯把那块异域的世界叫作泰西,即在西边很远的地方——到底有多远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泰西人与中国人不同,他们喜欢远足,在中国明代就有了泰西人的身影,这些人不是单纯的走亲访友,而是千辛万苦来传播他们的上帝福音。这些传教士也愿意将其家乡所属之地称作泰西,以区别于身在的这个异国他乡。也就是说,泰西这个称谓并不含褒贬,只是一个称呼远邻的叫法而已。
鸦片战争使得一切都变了,泰西也从一个模糊的地理名词转生为欧罗巴、西洋、列强这些带有好恶、强弱、价值高低的指代,成为评判世界和自己的概念术语。从此以后,泰西进驻中国的生活和历史,一个在自己身上再也无法祛除的影子。这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对应关系:中心与边缘、文明进步与野蛮落后、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等等。
西方有几幅面孔。从最基本的面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它的力量,一个是它的价值。非西方与西方的相撞是西方的到来,不是非西方对它的造访。所以,对中国而言,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是西方资本、军事、贸易、宗教文化的扩张或征服,这也容易被认为恃强凌弱,缺乏道义。“洋鬼子”这个词便承载了这种非道德性。力量除了遭受道德的评判,也不能[被]全盘否定它的价值。事实上,中国人正是从彼此力量的对比中发现了真实的自己。差距就是差距,不能用文化上的差异为自己辩护。在力量面前,弱者的正当性不能从弱自身获得。力量催逼着中国必须往前走,而不是囿于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而通过道德评判让强者停步。弱者改变自己的唯一出路,是从力量中寻找自己新的正当性,区别在于途径。中国把西方的进化主义思想变成自己的武器,实现赶超便是寻获自身正当性的努力。
相对于力量,价值这一层面比较复杂,只能分别来谈。通常被看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西方价值包括科学、理性、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等。无疑,这些价值来自西方。但它能否成为普遍性价值,除了价值自身的因素以外,还依赖于力量。坚船利炮的威力与制造出它的手之间具有内在关系。贫弱不能成为人类追求的普遍性价值,不是因为它缺乏德性,而在于它不具有再生产的能力。特殊性变身为普遍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能力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年以来的中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