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考古》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7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赴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MU)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考古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弗雷德•温道夫(Fred Wendorf)和“新考古学”开创者、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 ),200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农业起源、石器分析、遗址过程动态解读、史前艺术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自序
读斯特龙伯格(Roland Stromberg)的《西方现代思想史》(European Intellectual History Since)与布鲁斯·特里格(Bruce G. Trigger)的《考古学思想史》(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有个感受,书的前面都写得非常精彩,但是前者写到后现代思想,后者写到后过程考古学的时候,就逊色了许多。这并不难理解,年纪大了,理解与接受新的理论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理论思维属于人生的某个阶段,人年轻之时是属于诗歌的,热情迸发,活力四射,但理性不足。另外知识积累与实践阅历也不够,不大能深入地进行理论思考。人老了,已经形成了认识并习惯了某些认识,知识阅历胜于抽象思考。所以说,理论思考属于中年之时,此时不做这样的思考,恐怕这辈子也不会这么想了。于是我也就有了一点忧患意识,理论思考工作要先行,其他工作暂且先搁一边。
这些文字是典型的沙发考古学,是坐在沙发上的思考所得,沙发是适合沉思的地方。事实上,早上醒来是我头脑最清醒的时候,我相信人的头脑在睡梦中也是工作的,早上醒来,常常发现会产生一些有趣的想法。当然,想法的产生并不总是不期而遇的,偶尔也会进行一些推敲,迫使自己去思考某个问题。另外,我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不是忙人,因为无所事事,所以有时间胡思乱想。在吉林大学任教时,长春这座塞外之城也适合做这样的事情,不热闹,也不炎热。尤其可爱的是拥有漫长的冬天,你哪里也不能去,如果没有课的话,就只能关在家中读书、思考、写点东西。于是我可以思考一些本门学科最基本的问题,如考古学能不能存在、有没有意义等不甚着边际的问题。或者说,这样的问题也只适合在大学这种象牙塔中做,就像大型研究工程更适合在研究所中做一样。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所做的工作是我的专攻。理论思考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有学术传统的原因,有现实压力的原因,还有学术训练的原因。我个人有一点哲学上的爱好,在北大读硕士研究生时染上了一点“清谈”的“恶习”,我们宿舍在一楼,常有不同院系的同学光顾,又由于考古系的同学长时间在野外,宿舍也就成了旅店,常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朋友来借宿。几瓶啤酒,一碟开花豆,就可以争论到半夜。这些争论现在回想起来,不是说因此明白了什么道理,而是说它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训练,所有的争论最后都会回到最基本的前提上来。念博士期间追随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博士,他是一位考古学理论的巨匠。许多时候,并不是感到收获的幸福,而是挫折的痛苦,我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虽然在美国学习了六年,上了一系列的课程,坦率地说,许多我都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理解。2004年毕业以来,尤其是2006年来长春之后,我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深入地读些经典原作,能够专心地进行一些基础问题的思考,这些文字也是我的学习心得。可能依旧不成熟,可能相当偏颇,鉴于当前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理论思考的薄弱,我也就不惮于献丑了,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有所促进。
思考学科基本问题的另一个驱动力来自学生,他们宛如《皇帝的新装》中的孩子,毫不犹豫地追问考古学中一些人人尽可能避免的问题:考古学有什么用?考古学科学吗?考古学能够称得上一门真正的学科吗?我们真的是在做研究吗?我们应该如何去“透物见人”……其实,在我自己开始学习考古学的时候,就曾经问过这些问题,但是那个时候,我回答不了,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问错了问题。二十年,几乎一代人的时间过去了,这些问题需要被给予回答,至少应该有一些回答的尝试,本书就是尝试之作。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涉及考古学科最基础的内容,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方面,还涉及我们的认识论,即我们如何看过去,如何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物——考古材料。过去并没有死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当然,如果考古学家不小心的话,过去依旧可能被杀死!过去之物也不是死的,过去不是,现在依旧不是,将来更不可能是。它们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载体,而且会说话,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同时代的人们,也可以传递给不同时代的人们;同样,考古学家在研究中也有风险,不小心的话,就可能让过去之物彻底地死去。
我们需要看看当代考古学,尤其是西方考古学是怎么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长时期的学术隔离与分支发展,中西考古学之间共通的东西较之从前反而少了。与此同时,当代考古学日新月异,有些发展已经不容易理解。虽然在这个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时代,知道这些东西并不困难,然而知道与理解是两个层次,知道是起点,理解是桥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有所创造的终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考古学所发生的“人文转向”还在进行中,对于我来说,走向“科学”的考古学(过程考古学)就曾经太新颖,以至于难以理解。当我刚刚理解作为科学的考古学,却发现它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我们仍需努力追赶。
我们自然也应该反思一下中国考古学是怎么做的,我们是否做错了,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问题主要出在哪里,如此等等。反思是痛苦的,人的本能偏好是肯定自我。反思是超越本能的,是人类文化本质属性之一,因为它,人类拥有文化而不只是本能。体系、范式、流派、指导理论……反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宛如CT扫描。中国考古学研究是断裂的,我不得不说,它的高层理论与考古材料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其透物见人的推理链条至少缺少两个环节。需要强调的是,反思不等于否定,我们都知道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的批评可能有一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思考考古》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