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本细读艺术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上 编:细 读 理 论 篇
第一章 新批评概述
第二章 新批评文学本体论
第三章 新批评的语义学和语境分析理论
第四章 新批评的细读术语论
中 编:细 读 方 法 篇
第五章 新批评“细读法”与诗歌的细读分析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细读
第七章 海外华人和汉学家的细读
第八章 中国现代学人的细读
下 编:细 读 案 例 篇
第九章 中国古代诗歌细读分析案例
第十章 中国现当代诗歌细读
第十一章 外国诗歌细读
第十二章 文化诗学的诗歌文本细读观及案例分析:在语言、审美和文化三维之间寻找诗歌的阐释度
附篇一:当前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
附篇二:作者近年来发表的诗歌细读分析论文
前言
  “
诗歌文本细读”
是什么意思? 目前学术界对诗歌文本细读有三种理解: 一是把它看做一种诗歌教学方式; 二是把它看做一种诗歌批评和研究的工作程式与范式; 三是把它看做一种诗歌阅读态度。 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主要是第二种理解。 这种理解主要来自于英美新批评的读诗理论与实践。
  说到读诗, 人们往往认为就是用眼睛看印在纸张上的一行行文字,就是一种通过视觉阅读活动而理解语言文字思想和感情的思维过程。 古代儒生把读诗诗意化, “
把卷沉吟过二更, 依然有味是青灯”
。 照这样说, 读, 就是在日光下或灯光下看诗。 刘勰在 《文心雕龙•
知音》 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 觇文辄见其心。”
他干脆把读书叫作“
观”
, 把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叫作观文者, 披文入情就是披览文字, 从文字表达的“
波”
追溯作家内心的那个“
源”
, 进入作家描绘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 深究起来, 以上说法并不精确, 并不全面。 其实, 文本之“
读”
, 特别是文学文本之“
读”
, 包含了“
看”
和“
听”
, 即视觉与听觉两种接受方式。 文学文本传达到接收者那里, 一种可能的途径是经由讲说或吟诵让接受者听到。 古来民间说唱故事, 现代的诗歌朗诵会、 广播电台里的文学节目, 就是实现这种途径的方式。 相比过去而言, 近年来, 说书、 朗诵活动减少了。 文学接受最常见的, 的确还是读者阅读用语言文字符号书写和印制成的文学文本。 但这并不意味着“
听”
在文学文本阅读中无足轻重。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听和吟诵的作用。 因为语音、 音节和音调是文学文本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都很重视语言的音韵协调。 读者在用眼睛看书的同时,还需要动员内部听觉。 精确地说, 无声为“
阅”
, 有声为“
读”
。 读, 才能感受作品的音位层次。 所以, 细读中的“
读”
读的是文学文本, 是运用视觉和听觉把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一种接受过程, 一种心理情感再现和还原接受的过程。
  读, 有快慢和粗细之分。 中国古代称道某人才华出众, 智力过人,常常说他们读书“
五行俱下”
、 “
七行俱下”
, 或说“
一目十行”
, 这都是说他们读书速度之快。 在文学受到高度重视的南北朝的齐梁时期, 据《南史》 记载, 简文帝萧纲“
读书十行俱下, 九流百氏, 经目必记; 篇章辞赋, 操笔立成。”
《梁书》 本传说编 《文选》 的昭明太子萧统“
美姿貌, 善举止。 读书数行并下, 过目皆忆。”
这些都是夸张之词, 不过是形容那些人天资出众罢了, 不可信为实有, 更不可效法。 文学欣赏和文学接受还是要用真工夫、 笨工夫。 所谓真工夫、 笨工夫, 首先就是慢读、 细读、 熟读和反复地读, 这是古今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共同的阅读经验。 撰写 《三国志》 的晋代学者陈寿和为 《三国志》 作注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都说过: “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大家都知道, “
诗圣”
杜甫有“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的名句, “
破”
字, 有的注释认为是反复阅读使书页卷折、 破损, 类似于孔子读 《周易》 “
韦编三绝”
, 把连接竹简的牛皮筋都磨断了。 天资卓绝的大文学家苏轼在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诗中说: “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又说: “
读书譬如饮食, 从容咀嚼, 其味必长; 大嚼大咀, 终不知味也。”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有诗云: “
文须字字作, 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 百过良未足。”
这些主张细读的良言都值得我们学习。 德国大文豪歌德说: “
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 正如我经常翻阅版刻的意大利画师的作品一样。 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类作品的伟大处铭刻在心里, 所以需要经常温习, 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
歌德这样认真地细读前人的作品, 所以他能够远远地超越前人。 才华卓异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 是一位著名的“
红迷”
, 她写有 《红楼梦魇》 一书。
  张爱玲真不愧是语言的巧匠, 她把“
梦”
字一字两用, 与前两个字连接是书名, 与后一个字连接, 表示对 《红楼梦》 真是着了魔, 必须要吐出这一篇“
梦话”
。 她有所讽喻、 有点自得地在自序中说: 我这个人没有什么长处, 但是只要是真喜欢的, 就会什么都不管, 这一本不厚的书,竟把十年工夫“
掼了下去”
。 她还说, 学者做考据是站着看 《红楼梦》,等不及坐下来, 而她呢, 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了, 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 稍微眼生一点的字会自己蹦出来。 所以, 她能“
在无意中”
发现不同版本的异文, 连红学大师也不见得能做到对文本如此稔熟。 她在《红楼梦魇》 的 《红楼梦未完》 一篇讨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诗歌文本细读艺术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