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为什么我们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讨好型人格/黄志坚著.—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0
ISBN 978-7-5682-5961-3
Ⅰ.①讨… Ⅱ.①黄… Ⅲ.①人格心理学—通俗读物 Ⅳ.①B848-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63407号
出版发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社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 编/100081
电 话/(010)68914775(总编室)
(010)82562903(教材售后服务热线)
(010)68948351(其他图书服务热线)
网 址/http://www.bitpress.com.cn
经 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三河市京兰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889毫米×1194毫米 1/32
印 张/9
字 数/194千字
版 次/2018年10月第1版 2018年10月第1次印刷
责任编辑/高 芳
文案编辑/胡 莹
责任校对/黄拾三
责任印制/边心超
图书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拨打售后服务热线,本社负责调换
前言
最近蒋方舟在某节目中提到;“我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所谓“真实的关系”是指:我们可以和这个人去争吵,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现给他看,可以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去做自己,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这是蒋方舟回答好朋友的问题时说的一段话,那时候她正处于习惯性讨好别人的角色里,不懂得拒绝,也不懂得反抗。甚至在男朋友打电话骂她的时候,她持续两个小时不断道歉。可男朋友认为她的道歉不过是敷衍,并进而怒火升级不断挂掉电话再重新打过来,蒋方舟都做不到选择道歉之外的其他方式来处理这件事。
节目播出后,评论如潮,一时间引起太多人的共鸣。很多人不由得惊呼:“哇,这说的不是我吗?”“我就是这样子的啊!”……“讨好型人格”一下子成为关注度极高的心理学词汇。
这虽是一个新词,但其描述的人格特征早就被心理学家关注,只是在心理学中,它另有名称——“取悦症”“圣母型人格”。这些名称无一不恰如其分地凸显出这类人格的核心特点,那就是“讨好”。
让别人高兴,初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人们相处共事谁不希望彼此有个好心情?谁愿意每天跟别人闹别扭,让别人不开心,自己也难受呢?问题的本质在于,在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为了别人高兴,可以时时处处委屈自己,牺牲自己的快乐。也就是说,他们每天活在别人的情绪中,一切围绕着别人的喜怒哀乐行事。这种做事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极力维护人际和谐的行为模式,显然是不健康的。因为讨好别人是以压抑和牺牲自己的正常情绪为代价,说白了,就是让自己活得憋屈、懦弱,来换得他人的开心、恣意。长此以往,个体内心必然装满痛苦、焦虑、愤怒、孤独、无奈等诸多负面情绪,他的内心何谈健康?他的人生何谈幸福?
我们有没有特别在意别人是不是不高兴了,是不是讨厌我们了?有没有违心说着附和别人的话,内心里却是另一种声音?有没有对别人的请求有求必应,哪怕自己正忙得焦头烂额,也竭尽全力先把别人的事做好?
拿这些问题考量一下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不难发现,这个群体很庞大。一份在线调查显示,有84.2%的人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存在“讨好”心理,有61%的人确认自己身边有很多“老好人”。蒋方舟一言激起千层浪,那些被魔咒禁锢的人仿佛顷刻间发现:我原来中了“讨好”的毒!
远的不说,就说说最近热映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中的刘峰,就是一个具有典型“讨好型人格”的人。他做事一切以他人的需求为中心,带着十足的取悦他人的“讨好心理”:每次到北京出差,都要给战友捎大大小小、零零碎碎各种东西,大包小包地拎回来后,还要不厌其烦地一样样送到人家手里;大家吃大锅饭,一起吃饺子,他总是把别人不喜欢吃的破了皮的饺子,都打到自己碗里,甚至专挑一碗饺子皮吃;平时团里的脏活累活都是他的,因为他总抢着干,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性地把这些活扔给他;最让人叹息的是,他用抗洪救灾受伤换来的上大学的机会,在别人表达了自己也需要的想法后,就很轻松地拱手让给了人家,自己情愿继续在团里打杂……
刘峰如此消耗着自己的内心,去取悦身边的每一个人,却在对自己心仪的女孩子表达爱慕时,被定性为“耍流氓”,并且那些接受着他各种帮助的战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从此,他的人生充斥着窘迫、困顿。
一味地讨好别人,并没有换来自己想要的和谐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认可,却成为悲剧的根源。这其中所折射的人之本性以及心理动机,在本书中会展开详尽的阐述。
正如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所描绘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属于他自己的真我则是空无一物,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某种角色,被别人的眼光所定义,通过种种外在的文饰扼杀了原始的本真与素朴。在别人的目光中丢失自我,以取悦别人为要义的生活,终归与幸福无缘。
更伤人的现实是,我们把自己放低一尺,别人就会把我们看低一丈。我们越是放低姿态对别人好,别人就越是得寸进尺要求我们更多地付出。心理学中有一个“蹬门槛效应”和“阿伦森效应”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心理机制:我们帮人一次,他很感激我们。我们帮人十次,他便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倘若哪天我们不帮他了,他就会不高兴了:你怎么能不帮我了呢?同理,我们一直在放低自己,他就会觉得,我们本来就应该比他低。张爱玲对胡兰成低到尘埃里的倾世之恋,似乎是这一心理博弈的佐证。
正如张爱玲在作品中所言:“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地以一种最美的姿势一饮而尽,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张爱玲对胡兰成的付出与讨好,完全处于失衡和无边界状态,对胡兰成的纵容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在受到胡兰成汉奸之名牵连的时候,没有作品可发表,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里,张爱玲还是省吃俭用,不断给逃亡的胡兰成寄钱,并且在与胡兰成分手后仍将两部小说的稿费三十万元全部寄给了逃亡中的他。
“二战”结束后,胡兰成逃亡到温州,但风流成性的他并没有把张爱玲放在心上,他爱上了一个又一个女人,而对她从没有感到过一丝愧疚。张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讨好型人格——为什么我们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