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甫中医外科治疗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上篇概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的辨证论治
一、 辨证
二、 辨五善七恶
三、 辨肿
四、 辨痛
五、 辨脓
六、 辨痒
第二章 中医外科内服药应用
一、 概述
二、 八法在中医外科中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 中医外科外用药探讨
一、 外用药的分类
二、 消散药的种类及其作用
三、 去腐生肌药的作用与应用
四、 中医外用药之剂型
第四章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一、 针灸法
二、 火针法
三、 吸血法
四、 火罐法
五、 腐蚀法
六、 洗涤法
七、 挂线法
八、 开刀法
第五章 中医外科常用药物
一、 消散类
二、 腐蚀类
三、 拔脓毒类
四、 生肌类
五、 洗涤类
六、 疥疮类
七、 七窍类
下篇各论
第六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疗
一、 疖
二、 痱子
三、 疽(落头疽、阳疽)
四、 阴疽(寒性脓肿)
五、 疔疮
六、 发背和搭手(背部痈、背部蜂窝织炎)
七、 流注(多发性脓肿、深部脓肿)
八、 乳痈
九、 痈(脓肿)
十、 鳝贡头(头皮脓疡)
十一、 癣
十二、 流火(下肢丹毒)
十三、 风疹块(荨麻疹)
十四、 痔疮
十五、 瘘管
十六、 脐疮(脐炎)
十七、 瘰疬(颈淋巴结核)
第七章 西医外科疾病中医疗法
一、 肠痈(阑尾炎)
二、 肺痈(肺脓疡)
三、 右胁痛(胆囊炎)
四、 胆石症
五、 胆道蛔虫症
六、 大脚风(橡皮肿)
七、 单臌胀(腹水)
八、 脑震荡后遗症
九、 气瘿(甲状腺肿大)
十、 失血(消化道出血)
十一、 痞块(脾肿大)
十二、 脱疽(栓塞性脉管炎)
十三、 乳疽、乳岩未溃(乳房肿块)
十四、 水疝(阴囊水肿)
十五、 偏疝(鞘膜积水)
十六、 痄腮(腮腺炎)
第八章 外科疾病术后 常见症状处理
一、 术后消炎止痛
二、 术后发热
三、 术后呃逆
四、 术后出汗
五、 术后音哑
版权信息
书名:秦亮甫中医外科治疗法
丛书名:无
作者:秦亮甫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13-11791-5
价格:38.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全国名老中医秦亮甫的中医外科治疗法。全书由上篇概论和下篇各论组成。上篇系统介绍中医外科的辨证论治、中医外科内服药之使用、中医外科外用药的探讨及中医外科治疗方法分类。下篇介绍十余种外科病的中医治疗、十余种西医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外科疾病的术后处理。全书内容全面、叙述条理清晰,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医外科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应用的指导用书,适合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西医外科医生阅读参考。
上篇概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的辨证论治
一、 辨证
中医外科在临床辨证方面和中医内科一样,外科也是以四诊八纲来分析病情而进行辨证论治的,所不同的是中医外科须辨证的内容更多于中医内科,除一般全身情况以外尚有外科疾病的局部情况。在四诊方面望诊需观察局部是否红肿,肤色如何,疮疡及脓之颜色,如烂皮火焰疽之疮口周围不同于一般病变而有红紫黑白硬软圈,从脓的色泽可判别其虚实寒热等。在闻诊方面除听患者诉说病情之外,尚需要闻脓之气味,即不只听患者陈述而且要用鼻闻。问诊时亦须问清外症情况,如疼痛是持续性的、阵发性的,还是跳痛、胀痛等,在辨证上都有重要意义。切诊对一个中医外科医师来说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诊断必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医师不但要切脉,还要切诊(即触诊)局部情况,因为外症总是要通过医者的手才能真正诊得病情。如局部是否发热,根盘及硬块的大小,是硬还是软,有无波动,肿块是否可以活动,有无压痛等,这些都是辨证上至为重要的内容。
经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故欲得病之痊愈必须施治用药及手术之正确,而欲得施治正确,则又当先辨清诸症之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由此可知辨证之重要性,现将笔者对外科八纲辨证的体会分述于后。
(一) 表里
1. 表证
外证之辨表里不依疡疮之所在位置为依据,而其只能作为全身症状的一个参考内容。
表证多见于病之初起时有恶寒发热,甚或头痛身痛等症,脉象浮,舌苔薄,局部肿胀疼痛发红或不红,此为邪在表,而表邪又可挟风挟湿,如肤色赤红疼痛,此为火毒,而其发于头面者则为风火,发于足膝者则为湿火,乃因风邪侵上、湿热渗下之故也,但总为在表。凡见表证,可用表法如祛风、透邪、发汗而发散之(西医治疗用消炎、退肿、解热方法)。
2. 里证
里证可分为里热里寒、里虚里实等,其见症亦各有不同。如口渴思饮、烦躁便秘、舌苔黄厚、身热、脉沉数而有力者,此乃里有实热也。疔毒走黄、邪毒内陷,即属于此证,此乃为病已入里。虽其外证发于肤表亦不能用表法施治,不能投以表散之药,可用泻热之法以泻其在里之实热。属于里之虚寒者,如疮疡已溃脓而不收口、疮口色淡新肉不生、身已无热、精神不佳、食欲缺乏、倦怠思眠,此为明显虚象;若再见脉沉细、苔薄或光,则为里虚明矣,绝对不可用表散,而当调理中气也。
此外,尚有半表半里之证。其症有热不高,全身症状不显,局部肿块化脓慢,或中间一点出脓四周仍僵硬,溃后难收口,如奶痰、颊疡、瘦瘤等症属之,其治亦当辨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
(二) 虚实
1. 虚证
局部肿胀平坦不高,不红不痛或仅有痛感而无剧痛,软蔓,脓稀而少,脓色白或极臭,疮口溃后不易愈合;自汗色脱,肠鸣泄利,食少呕吐,脉微细而软,舌苔薄淡,小便自利,大便滑利,语音低微,精神不佳,不发热或有微热,安静倦卧,无力,嗜眠,此等皆为虚象,常见于老年体弱而多病者,或慢性病患者,如流痰、瘰疬等症,经云:“久病必虚”,此即是也。见此等虚证则当用托补之品,促毒邪外出,而补已亏之正气,经云:“正气夺则虚”,虚则当补,否则将会日益消耗以至不治。
2. 实证
其局部症状为肿胀高起而红,坚硬疼痛,脓稠,色黄而多无臭味。全身症状有发寒热大便硬或便秘,小便涩,饮食如故,胸满胀闷,肢节疼痛,身热脉实大,头目昏重,神昏谵语,或大声呻吟,举动狂躁,舌苔燥厚等皆为实象(实证亦有热实、寒实之分,然热实多与热同见,寒实之证极为鲜见)。此证多见于体强而又感实邪之初期,经云:“邪气盛则实”,故以急泻其实邪,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秦亮甫中医外科治疗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