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桑兵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中华学人丛书)
ISBN 978-7-303-17419-5
Ⅰ.①晚… Ⅱ.①桑… Ⅲ.①国学-研究—中国—清后期~民国 Ⅳ.①Z126.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03545号
营销中心电话 010-58802181 58805532
北师大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网 http://gaojiao.bnup.com
电子信箱 gaojiao@bnupg.com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bnup.com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印刷:北京易丰印刷有限公司
经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160mm×230mm
印张:19.25
字数:279千字
版次:2014年8月第1版
印次:2014年8月第1次印刷
定价:48.00元
策划编辑:谭徐锋 责任编辑:谭徐锋 周劲含
美术编辑:王齐云 装帧设计:王齐云
责任校对:李菡 责任印制:陈涛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北京读者服务部电话:010-58808104
外埠邮购电话:010-58808083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
印制管理部电话:010-58800825
绪论
第一章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一、西人东来
二、科学与学科
三、国际汉学的影子
第二章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一、粤人与南学
二、太炎门生
三、新文化派
四、学分南北
第三章 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
一、史家之总法
二、议论与讲学
三、南北异同
四、综合与考据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以整理国故为中心
一、日本:有信有疑
二、韩国:声应气求
三、欧美:汉学专利
四、内外有别
第五章 东方考古学协会
一、新兴学科
二、意在结盟
三、分歧与影响
第六章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
一、入院因缘
二、师生名分
三、讲学与研究
第七章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不古不今
二、咸同之世
三、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
第八章 陈垣与国际汉学界——以与伯希和的交往为中心
一、独吾陈君
二、海内公意
三、汉学正统
四、天下英雄谁敌手
第九章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
一、旧嫌新隙
二、文理争风
三、学派与政争
第十章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
一、作案动机
二、案中有案
三、意在争胜
四、治学方法
第十一章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以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为中心
一、新史学与史学革命
二、新旧难辨
三、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
四、专精与博通
人名索引
征引书目
一、著述文献
二、报刊
再版后记
绪论
抗日战争中的1942年,陈寅恪为杨树达的《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作序,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肺腑之言:
先生少日即已肄业于时务学堂,后复游学外国,共同时辈流,颇有遭际世变,以功名显著者,独先生讲授于南北诸学校,寂寞勤苦,逾三十年,不少间辍。持短笔,照孤灯,先后著书高数尺,传诵于海内外学术之林,始终未尝一藉时会毫末之助,自致于立言不朽之域。与彼假手功名,因得表见者,肥瘠荣悴,固不相同,而孰难孰易,孰得孰失,天下后世当有能辨之者。呜呼!自剖判以来,生民之祸乱,至今日而极矣。物极必反,自然之理也。一旦忽易阴森惨酷之世界,而为晴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则国家必将尊礼先生,以为国老儒宗,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其时纵有如梦之青山,宁复容先生高隐耶?然而白发者,国老之象征,浮名者,亦儒宗所应具,斯诚可嘉之兆也,又何叹哉?又何叹哉?
[1]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其实也是陈寅恪的夫子自道,借表彰杨树达而感叹时遇,寄望将来。作者本来悲观情绪较重,于战乱之中有这样的美好憧憬,是以“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为信念。国家但有安宁之日,理当奉此辈为国老儒宗,供于京师太学,以弘扬华夏文化。这不仅是对学术文化前景的期望,也是对国运兴盛的祝愿。
战乱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学术渐上轨道的趋势被打断,出现停滞甚至倒退。不过,战后的恢复与发展也并未完全如陈寅恪所寄望,国老儒宗依然不得其位。个中原因不能仅仅归咎于战乱。与杨、陈“同时辈流”,大都“假手功名,因得表见”,其肥瘠荣悴,显然不同,难易得失,也极易分辨。然而正因为此,社会人心,风气不正,则趋炎附势,避难就易,适为凡人之天性,而非民族之理性。1920年7月,北京大学毕业而栖身政界的金毓黻在日记中写道:
今人多喜作政客,鲜为学者。其故在为政客者,一旦斧柯得假,则高下在心,用舍由我,权位以此而崇,功名由之以盛,加以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穷乏得我,在己既足自豪,人亦从旁艳羡,此为政客者所以日多也。至若为学者,其性恬淡,其志清明,其行苦卓,非有确立不拔之操,遁世无闷之想,即令有志力学,或夺于外诱,或止于中慑,必致中道而画,尽堕前功。呜呼!学者之所以默相证慰者,没世不可知之名耳。设并此而无之,人更无愿为学者矣。……古人有恒言曰,古人著书,大抵忧愤之所为作也,诚哉是言。吾国学者,千古一辙,至今日犹然。章太炎氏之学,精约独至,前无古人,考其成功,乃在流离颠沛之时,迫而后出,亦缘忧愤。及至近三五年,处境渐亨,著述之业,转见衰歇,间有言论,乃近政客。章氏如此,余子可知。新会梁氏,近年亦鲜少宏著,是知学者事业,非由饥趋势迫,必难终业。旁征西土则异是,彼邦学者,位居政客职官之上,国家尊崇特至,社会宾敬极恭,无吾国学者之苦卓,而有一世之乐,百世之名,胸襟淡泊,志趣高尚之士,孰不乐为此,西土学者所以日多也。
[2]
世风与学风互为表里,世风不良,则学风难纯,反之亦然。诚如金毓黻所说,学者求一“没世不可知之名”,本来无可厚非。但何为学者应有之名,似乎在见仁见智之列,而且既有得名之心,以及有名与否与实际利益密切相关,则势必以学问为手段而非目的,得名之道难免求诸学问以外而呈“多元化”趋势。民国政治黑暗,纯粹以政客之功名,难以显著于学界乃至社会。影响民国学术界至为广泛深远者,主要是由传媒鼓动、播布思想的政论。钱穆后来总结民国以来学术与时代 ............

书籍插图:
书籍《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 插图1
书籍《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