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半月刊2014年24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4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封面文章
重新发现儒家的治理智慧
王岐山低调造访为哪般:桐城六尺巷与张英父子宰相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娃娃主席”习仲勋缔造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习老与陕甘边区的妇女解放
红军落脚点差点因“肃反”断送
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
谢尔曼与虎式坦克殊死对决
走近真实的宋子文
家国天下计:电影中的政客与刺客
3.1亿落槌,刘益谦自侃“任性”永乐御制唐卡创天价
话题
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东北讲武堂奉系军官摇篮
《辽宁日报》一篇震惊全国的文章
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
封面故事
陕北:中共命运在此转机
尚武
德国“切割机”停转时刻
人物
莫迪里阿尼:任性燃烧艺术生命
孟小冬:关于我的事,你们统统都猜错
家族希望将他的故事永远传扬下去
旅行
大昭寺:藏传佛教百科全书
唯物
保留人类原本的丑陋和阴郁
徐里油画中的中国精神
徐里的艺术探索
梦里家山:观徐里新油画
“天下帝国”关键性的秦汉时代
大清中央大调整
一生租房的民国秘书长
编读
年历
段子
外刊
毛以后的中国
书情
题酷
重新发现儒家的治理智慧
作 者:吴钩
迄今为止,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割断本国传统而建成优良的治理秩序。一百年前,日本人将“脱亚入欧”的口号喊得山响,但今天的日本国依然是一个十分珍视传统的国家,对天皇制的保留也不妨碍他们建成了立宪制。反倒是向日本学习的近代中国,受了蛊惑,在近代化进程中越走越激进,废除了君主制还觉得不够进步,进而又要清算传统文化,知识分子们致力于“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中国历史被定义为“两千年封建专制”,儒家学说被视作“皇权专制的帮凶”,仿佛不全盘铲除传统文化,便无从达成现代化。但吊诡的是,一路摧毁传统的一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却表现得异常曲折。
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我们再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段话:“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便会发现其中的特别意义。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这一组概念,既是对中国传统治理之道的准确概括,也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土珍贵资源。
民本与民主
“民惟邦本”典出《尚书》之《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夏禹(皇祖)向王室贵族立下的祖训,相当于夏朝的宪章性文件,包含着极丰富的传统治理智慧。
首先,“民惟邦本”确立了儒家价值天平上的根本排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宋代大儒朱熹解释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换言之,从“民惟邦本”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人民最大”的价值排序。
其次,“民惟邦本”宣告了儒家政治的公共属性:“天下为公。”近代学人刘师培曾将《五子之歌》引为“中国民约”之一:“上古之时,一国之政悉操于民,故‘民为邦本’之言载于《禹》训。”三代的“天下为公”理想,也在宋代士大夫身上复活,一位南宋士大夫便严辞告诫宋高宗:“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宋高宗对此也不能存异议。
再次,“民惟邦本”确立了儒家的立国原则:“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先民之所以要结成“国家”的共同体,并非为了奉立一个君主,而是希望以国家的力量保护人民。这层意思,北宋理学家程颐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人之生,不能保其安宁,方且来求附比。民不能自保,故戴君以求宁;君不能独立,故保民以为安。”人民因不能“自保”,于是让渡部分权利出来,拥立君主,君主则须履行“保民”之责任。此为君与民的契约。
最后,立足于“民惟邦本”的立国逻辑,儒家又相信,“政得其民”。君主的治理权需要获得人民的授权与认可。用程颐的话来说,“夫王者,天下之义主也。民以为王,则谓之天王天子,民不以为王,则独夫而已矣。”此话明明白白地说,君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同意,若人民不同意,则君不过是独夫民贼。
从这样的义理,庶几可以推导出“民主”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了。只是在一千年前,宋人尚未发现“投票”的机制而已。不过,程颐的兄长程颢设想过成立一个以“民主议政”为职能的机构:“乞朝廷设延英院以待四方之贤……凡公论推荐及岩穴之贤,必招致优礼……凡有政治,则委之详定;凡有典礼,则委之讨论。经划得以奏陈,而治乱得以讲究也。”这个“延英院”,有点接近于近代议院吧?
到了晚清时候,在西方思潮的鼓荡下,一些儒家确实从“民惟邦本”的古老治理传统中发明了“民主政治”的新义,如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今天许多人以为,儒家传统中只有“民本”思想,没有“民主”意识,其实“民本”乃“民主”之母,是“民主”的合法性所在;“民主”不过是实现“民本”的技术手段罢了。
礼治与德治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儒家崇尚的公共治理方式。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表达了对礼治、德治的推崇。
儒家为什么倡言礼治、德治?这里包涵着极高明的治理智慧。
我们先来说什么是礼治的“礼”。礼,既是礼法,又是礼俗,是习惯法,是社会自发秩序,是包含了社会习惯、人情风俗在内的规则体系。礼不是君王所立,而是来自传统、习俗,来自对人情常理的承认。那么什么又是“德治”?德治就是尊重道德伦理、重视文教化成,将教化的力量引入公共治理中。
根据对“礼”与“德治”的这一理解,我们立即就会发现,“礼治”与“德治”实际上就是一种与“国家立法全能主义”相对立的公共治理体系。
儒家不相信依赖国家立法与暴力机器就可以达成优良的治理秩序。相反,儒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家人文历史半月刊2014年24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