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史通
(上下册)
白云 译著
中华书局
前言
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唯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幾所撰《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史,首次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
刘知幾(661—721),字子玄,人称刘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死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一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个皇帝,而主要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介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这是一个政治、文化空前嬗变的历史时代。
刘知幾出身于书香门第、世代官宦之家,家学渊源深厚。从祖父刘胤之,是当时知名的学者。与当时的官宦学者信都丞孙万寿、唐初著名史家宗正卿李百药等是至交好友。唐高祖武德时期,任信都令,政声良好。唐高宗时期,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与当时著名的史家国子祭酒令狐德棻、著作郎杨仁卿等修撰国史和《贞观实录》,授封阳城县男,是一位很有素养的史学家。父亲刘藏器,是一位正直贤能、才学出众的官员兼学者,擅长文章辞赋,文学、经学造诣深厚,《全唐文》中收录了他《恤刑》、《刑法得失》和《往代为刑是非》等三篇对策。从父刘延祐,举进士,有文采,善著诗文,颇得为官之道。《新唐书》有专传。刘知幾的长兄知柔、次兄知章也对他影响极大。尤其长兄知柔,长刘知幾十三岁,性格内向,勤俭朴实,喜清静,善辞章,闻名于世。担任过州长史、刺史、户部侍郎、国子司业、鸿胪卿、尚书右丞、工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曰文,是刘知幾治学、为人的榜样。
父辈们的教诲、兄长的感召以及整个家庭文化氛围的浸染,使刘知幾“幼喜诗赋”、“初好文笔”。大约十一岁时,父亲刘藏器便给他讲授《古文尚书》,希望他能精此一经,以此名家。但《尚书》毕竟只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政府文件以及政治论文的汇编,语词艰涩,枯燥难懂,不便讽诵。刘知幾对此毫无兴趣,虽经父亲的严格督教,仍难有长进。但当父亲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左传》)时,刘知幾常常放下《尚书》去偷听,被书中精彩的历史故事和父亲的生动讲述深深吸引,许多内容都能了然于心,从此对《左传》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常常在父亲讲读后,又私下讲给兄长们听,引起了父亲的注意。父亲刘藏器便转而给他讲授《左传》,一年时间讲解记诵全部完毕。
从十二岁起,刘知幾便开始广泛接触历史典籍,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激发了求知欲,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史学的兴趣,养成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到十七岁时,已把唐朝以前的历史著作全读了一遍。
高宗永隆元年(680),二十岁的刘知幾中进士,任获嘉县(今属河南)主簿,掌管文字档案。他做此小官,不求升迁达十九年,一心研究史学。往来于长安、洛阳之间,借阅公私藏书,尽情阅览,官位虽未升迁,学术成就却越来越大。三十九岁(武后圣历二年,699年)调京城长安,任定王府仓曹,参与编纂《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四十二岁(武后长安二年,702年)任著作佐郎,始为史官,后又转任左史,兼修国史,参与撰修起居注及唐史。四十八岁(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求罢史职,迁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幾颇不得志,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想借厘定群史、商榷史篇,独创一家之学,抗议史馆垄断史学。景龙四年(710),《史通》撰成,时年五十岁。
此后,刘知幾名声大起,升任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又迁为左散骑常侍,修史如故。从四十二岁开始,他官职屡迁,但却一直兼任史职,其间只暂时去职。刘知幾的一生,从十一岁开始至去世,五十年中一直都在学习和研究历史。他担任史官之职长达二十年,任史官期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还撰写过《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等。主要代表作《史通》,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
开元九年(721),刘知幾长子刘贶触犯法律而被治罪流放。刘知幾替子申辩,触怒了皇帝(唐玄宗),被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安州在今湖北安陆,别驾为正四品下,属于副职或虚职)。刘知幾时年六十一岁,从长安长途跋涉两三千公里去安州任职,远离京师,旅途劳累,心情苦闷,到安州不久便去世了。
刘知幾有子六人,皆学有专长,博通经史,善于著作,名重一时。长子刘贶,博通经学、史学、天文、律历、音乐、数学等,官至起居郎,修国史,为朝廷史官,著有《六经外传》三十七卷、《续说苑》十卷等多种。次子刘
,官至右补阙,集贤殿学士,掌修国史,也为朝廷史官,著《史例》三卷、《传记》三卷等多种。三子刘汇,历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左散骑常侍、荆南长沙节度等,有文集三卷。四子刘秩,官至国子祭酒,著有《政典》三十五卷、《止戈记》七卷、《至德新议》十二卷、《指要》三卷等。五子刘速,历任京兆功曹参军事、右补阙,著有论述六经的《六说》六卷等。六子刘迥,历任谏议大夫、给事中,有文集五卷等。
二
《史通》全书共二十卷,原为五十二篇,今存四十九篇,正文八万三千多字,原注九千多字,总计九万余字,分为内、外篇。内篇为主,外篇为辅。
“内篇”十卷三十六篇,另有《体统》、《纰缪》、《弛张》三篇亡佚,仅存篇目。三十六篇依次是:《六家》、《二体》、《载言》、《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探赜》、《摸拟》、《书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史通——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