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人体保养手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基本常识
第一节人体的预警信号
第二节人体保养细节
第三节中医养生有神效
第四节家庭急救箱
第二章整体保养与整体疾病预防
第一节腰是男人女人的“命根”
第二节打鼾是病
第三节血管系统的保养
第四节骨骼系统的保养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保养
第六节癌症的预防
第三章从“头”开始
第一节大脑的保养
第二节头顶大事
第三节心灵的窗——眼睛
第三节心灵的窗——眼睛
第四节空气过滤器——鼻
第五节耳
第六节牙齿的保养
第四章颈椎病
第五章 胸部
第一节冠心病
第二节肺的保养
第三节乳房的保养
第六章腹部
第一节胃与十二指肠
第二节脂肪肝
第三节胰腺
第七章 腰部
第八章 盆腔
第一节女性卵巢和子宫的保养
第二节前列腺
第三节精索静脉曲张
第九章下肢
第一节静脉曲张
第二节脉管炎
第一章基本常识
第一节人体的预警信号
通常,在疾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之前人体就会发出一些特定的预警信号。如果我们了解这些信号并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它们,就能在疾病没有更深发展前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以阻止疾病的发展。如果不了解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或者不重视它们,患病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面部信号
每天照镜子时,请您留意自己的面色、眼睛、口、唇、皮肤和头发,从中可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还能帮助发现身体的疾病隐患。也就是说照镜子不光是为了梳妆打扮,还可以照出健康状况。
1.面色
中医认为,人体的状态取决于脏腑气血的盛衰,面容的外在表现也是由体内的气血情况所决定,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气血虚亏则面容憔悴,气血充足则面色荣华。正常黄种人面色微黄,脸颊红润有光泽,称之为“常色”。体内有疾患时会使面色发生变化,此类面色称为“病色”。病色又根据中医的理论相应地分为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中医理论认为五色主五病:面青是因为阳虚,也就是阳气不足导致,多为肝病;面赤为热证,多为心病;面黄是脾虚所致,多为脾胃病,健脾和胃可以改善;面白是肺失宣降或气血虚等所致,多为肺病,补气血可以改善;面黑为体内有瘀血所致,多为肾病。
西医对于面色则有更细致的解释。
(1)面色发黄:可因疾病引起或进食引起。许多新鲜的瓜果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菠菜、木瓜等都含有很高的胡萝卜素,进食过多就会导致面色发黄。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则多因疾病引起。
此时除了面黄,巩膜及全身也都变黄,可见于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胆囊癌和胰头癌等疾病。
(2)面色发白:贫血(原因有营养不良、出血性疾病、经常痔疮出血、妇女月经量过多等)、白血病患者、肺病、剧烈腹痛等患者可见面色苍白。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面色较正常人白并且表情呆滞;慢性铅中毒时,患者面色灰白;长期闭门不出者面色亦发白。
(3)面色发青:面色青紫多由缺氧所致。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现面色青紫。胃肠痉挛性疼痛、胆绞痛也可使面色青紫。
(4)面色发黑:是慢性病的征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现面色变黑,病情愈重,颜色愈浓。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
(5)面色发红:由于人们认为满面红光是健康的表现,故面色发红更具有欺骗性,也需要我们特别的注意。脸红是面部血管扩张所致,可因情绪激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引起。故脸红也有以下多种类型。
①高血压病性脸红。高血压病患者由于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而显得红光满面。
②结核病性脸红。结核病患者由于长期低热,两颊部呈现绯红色,尤以午后为甚。
③红斑狼疮性脸红。红斑狼疮患者(女性多发)的面颊出现对称的蝶形红斑。
④更年期脸红。少数妇女在绝经期前后(或因卵巢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严重疾病等原因而使两侧卵巢功能减退或丧失时)出现阵发性脸红,初为面、颈、胸部温暖感,继而转为潮红,每次发作短暂,持续5~15分钟,情绪激动或餐后易出现,有时伴出汗畏寒、烦躁不安、抑郁及焦虑等,严重者可影响睡眠。这些以精神和自主神经功能为主的症候群,称为绝经期综合征,用雌性激素等药物治疗有效。
⑤类癌性脸红。由于类癌组织能产生5—羟色胺及激肽等介质,常可引起面、颈、臂、躯干及小腿皮肤潮红,情绪改变、饮食过量、饮酒及腹泻等常可诱发。长期发作可引起皮肤小血管扩张,局部组织增厚,有时出现持久性红斑或青紫,甚至红斑中央坏死形成瘢痕。此外,尚可伴有胃肠道、呼吸道、心脏及神经系统症状,与皮肤发红的症状合称为“类癌综合征”。本病宜早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多可根治。
2.舌,人体健康的“晴雨表”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看病时都要看看病人的舌头。望舌是医学“望诊”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之根”,舌能够反映心肺、肝胆、脾胃等内脏的情况。学会望舌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正常的舌头柔软灵活,颜色淡红,干湿适度,富有生气,舌体表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白色舌苔。舌底血管脉络清晰,粗细适中且平滑,长度不超过舌底的1/2。中医把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四个部分来考察。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望舌应该注意舌质、舌苔、舌蕾以及舌底的血管脉络等方面。其中,舌质包括舌头的大小、形状、颜色、厚度、软硬度以及表面裂纹情况;舌苔包括颜色、润泽度、厚薄度以及是否有苔斑;舌蕾主要是看其大小以及颜色;舌底血管脉络主要观察其长短粗细。
观察舌应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要使光线可以直射口中,以免影响对舌质和舌苔颜色的观察。伸舌要注意缓慢伸出,不宜太快太紧张,伸出后放在嘴唇边上,尽量放松。一般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同时看舌质和舌苔。正常舌象可概括为六个字:“淡红舌薄白苔”,即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滋润。
不正常的舌象及其意义归纳如下。
(1)舌尖红、苔黄:有此舌象的人往往咽干,有口气,喜喝冷饮,口腔易溃疡,爱烦躁。按照中医理论,这是“阴虚火旺、心火亢盛”的表现。此时,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平时可用麦冬、南花、胖大海代茶饮,咽痛严重者还可加金银花。还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西医人体保养手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