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庭园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庭园记
作者:叶广度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ISBN:978-7-5154-0566-7
编辑者言
在中外出版物中,有一类小书,篇幅短小,语言通俗,轻松可爱,如溪水中的松影,自有一种清简之美。以中国近百年著述为例,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笔力轻点,便勾勒出文史研究的通幽曲径。吴经熊先生的《唐诗四季》,笔意蹁跹,文采斐然,堪称才情横溢的学术佳作。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明辨故实,条分缕析,还原一个本真的三国。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不啻为作诗填词的入门捷径……这些“小而可贵的书”,无一例外,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绝对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丛书名曰“小书馆”,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荟萃这类小书的一套丛书。其所收小书的标准如下:不限门类,不限年代,不限国家,只要有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文字,阅读的趣味,未出版或虽已出版但市面上版本极少,又或者已绝版多年的小书,均为“小书馆”所收之范围。尤其是很多绝版多年的小书,曾为读书人所喜爱,但堙没已久,难觅其踪。“前人之努力,无数心血,唯愿时光不能将其尽数埋没”。拂去这些书上厚厚的时间之尘,这也是“小书馆”最初的缘起。但书海茫茫,收不胜收,“小书馆”不求规模的宏大,不限时间的长短,不拘门类的均衡,只要得中意的小书,达到一定册数,且可编为一辑的,便会推出。
“小书馆”所收之书,虽是小书,却是值得大观的。这套丛书的作者,很多为一派之宗,于他们各自的领域开山立派,影响着当时的思潮与风尚。诸如新理学的创立者冯友兰,中国民俗学之父娄子匡,与王国维、吴梅并称戏曲三大家之一的齐如山,诗书画印皆成一家风骨的白蕉,掌故学大师瞿兑之,数学科普大家刘薰宇,等等。还有一些作者虽然不如大师那样令人瞩目,但其著述同样会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这些小书可谓是那些时代最具品质的文字,但它不是时髦的,也不是热门的,有的还是冷僻的。在此纷繁之世,出版这样的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读书一事,不合时宜,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学者、出版家傅璇琮说:“我觉得读冷僻书,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不像赶时髦,趋热门,热闹一阵子,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剩下。冷能避俗。”不过“人各有心,不能皆合”,正如你喜青皮橄榄、毛尖绿茶,他却喜口香糖、可乐,或是其他别的东西,喜者自喜,厌者自厌,但这无妨,自然与社会原本就是多样性的。“小书馆”不敢期望众人的青睐,但求为这个时代依然还能沉浸在阅读中的读书人,提供几本可看的书,也就够了。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这样看来,读书亦如吃饭、打牌、下棋、聊天、看电视等,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但迄今为止,书籍仍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的文字记录,关乎心智、成长、品位……如此,于闲暇之际,一壶茶,一册书,去寻得书中的乐趣,开始惬意的思想之旅,岂不快哉!
让“小书馆”与您结伴而行。
“小书馆”编辑部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写在前面
庭园是心的外化。
不同的庭园映照不同的心性。陶潜“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谢灵运“罗层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每个时代的庭园也是如此,先秦的高台,魏晋的楼观,南北朝的山园,隋唐的禁苑,两宋的私人宴集之区,庭园在此成了时间迁移的印记。两宋关于庭园的名篇著述甚多,然多为造园必需的一面或略记。至于明末,则有造园专家计成所著的《园冶》,世界造园史上著名的一总之作。是书被日本学界誉为“夺天工”。
《园冶》一书将中国庭园的营造上升为理论。举凡相地、立基、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等,实践与具论,无不扼要述及。自此而后,在计成的总论之上回溯中国庭园,风格的变化观察得更为明显。秦汉的实用,魏晋的田园,隋唐的山水,两宋的自然,明清而后的尔工尔精至于繁复。标尺垂范,《园冶》之后,便少有类似的著述了。
民国是中国古代建筑系统研究的白银时代,以营造学社为中心,许多学者的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叶广度著《中国庭园记》,始于1929年自日本考察归来,刊布于1932年底。作为一部首次系统介绍中国庭园美学的小书,他并未按中国庭园演进的轨迹论述,也并非立意为世人提供营造现代庭园的图文范本,缘起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的重心在于梳理王侯、士绅的庭院、别墅对“国民”的意义。在更为宏阔的境地,试图为中国的庭园美学得出其简约规范,亦即可广为人知的通俗建筑学的意匠标准。
他有一个观点,文学是诗人在自然之美与庭园之地间,往来感慨寄兴的产物;而庭园又是他们理想中的必然归宿。所以,他将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几个概念,来涵容园林设计的美学。“清淡、优雅、静秀、冷逸、超洁”十个字,五个词语,中国庭园美学的概念焕然而出。几个词提供了十种具体的审美方式。
具体而言,清为澈,明晰若无,如《道德经》所言“湛兮,似或存”,了无痕迹。淡为无痕迹的表征,是自然与人为的界限。优若晨星在天,花开荒野,一见倾心;雅乃“古”与“正”,为标准,是“优”的限定。静则指向内心的自审,指外物不使心有所挂碍;秀指静有生气,整体气韵得宜。冷是条理与归属,是对心的约束;逸是分外之思,又是对心的驱使。超是方外之词,自俗世归于庭园,如收心复归于婴儿,自得纯然之乐;洁是不杂染,如水流,融融不竭,有声却似无声。
这几个总括性字词的底蕴,均在于自然。自然是人所寄身之地,庭园是心的外化;那么,建筑的营造则以自然为最高标度。中国的庭园美学即在其中。以此来判断、审美古往今来的建筑,即是建筑发展的未来,在隐约中对“国民”便有了普遍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叶氏的写作初心乃是对《园冶》的学理性抽象与物证。
基于此,叶氏全书笔墨甚为简括,整部《中国庭园记》结构开阔,脉络舒朗,仿佛一部大书的纲要。与营造学社其他同仁的建筑学背景不同,叶氏在现代学术理念的框架下,行文更多体现了文人的特点。书中例证,实际的庭园遗存之外,他多着眼的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其次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庭园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