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寄语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弁言
六六 初登西比尔
六七 船上的一群孩子们
六八 船上生活的一斑
六九 两个会
七○ 初到列宁格拉
七一 上岸后的第一天
七二 小布尔乔亚的末路
七三 谈苏联旅行社
七四 莫斯科的鸟瞰
七五 莫斯科暑期大学
七六 暑期大学的学生生活
七七 中央文化休养公园
七八 运动大检阅
七九 夜间疗养院
八○ 托儿所
八一 托儿所的办法
八二 堕胎院
八三 妇孺卫护博物馆
八四 幼稚园
八五 一个农夫的演说
八六 妓女治疗院
八七 莫斯科的一个区政府
八八 佛勒格机械厂
八九 工资、工作时间和生产力
九○ 社会化的工资
九一 苏联工业的管理机构
九二 苏联的工会
九三 一个工厂的教育实验所
九四 工人城
九五 结婚和离婚
九六 家属间的关系
九七 民事注册局
九八 性的关系的转变
九九 发动机制造厂
一○○ 布尔穴俘公社——罪犯创造的新村
一○一 谒列宁墓
一○二 舒西努集体农场
一○三 集体农场的重要性
一○四 两个博物馆
一○五 诊治院和工人住宅
一○六 列宁的三歌
一○七 真理报的最新设备
一○八 言论自由的问题
一○九 苏联的南方
一一○ 卡可夫的农场和工厂
一一一 尼帕尔水电厂
一一二 开放给大众的休养胜地——克里米亚
一一三 雅尔他
一一四 先锋营
一一五 儿童疗养院
一一六 狄卡特集体农场
一一七 经奥得萨到基夫
一一八 基夫的农场和工厂
一一九 回到莫斯科
一二○ 苏联的教育制度与其特点
一二一 伯纳夫教育专门学校
一二二 铁道专门学校和职业学校
一二三 音乐专门学校
一二四 莫斯科大学和航空职业中学
一二五 纺织专门学校
一二六 苏联的电影和戏剧
一二七 不赚钱的商业
一二八 衣食住行怎样?
一二九 几位苏联的青年朋友
一三○ 再经列宁格拉回伦敦
一三一 关于苏联的一般的概念
萍踪寄语(三)
邹韬奋 著
==================================
青苹果数据中心授权作品
本作品属于公共版权图书,kindle电子版由青苹果数据中心排版制作,相关权利为青苹果数据中心所有,侵权必究。
弁言
这第三集的《萍踪寄语》是从一九三四年的十一月中旬到一九三五年的四月下旬这五个多月里面赶成的。初意只打算写十万字,但是写了十二万字还未写完,想想要写的材料还有不少,越写越着急起来了。因为我已决定于四月底到美国去看看,必须在动身以前把这本书结束,更觉得着急。在欧洲的生活费那么贵,我觉得如果一天关着门埋头写文章,是一件太不经济的事情,应该要利用这昂贵的时间多多观察实际的社会活动,或一部分利用丰富的图书馆多看些好书,所以我只在夜里抽出时间赶着写。在最近一两星期里,白天也要赶着写,匆匆写完了十八万字,才算勉强交卷。这样匆促写成的东西,错误在所难免,倘读者诸友有所发现,不吝赐教,那是记者所非常欢迎而感谢的。苏联面积达八千五百万方英里,占全世界土地六分之一,有全欧洲面积(连欧洲部分的俄国也在内)两倍之广;人口一万万六千五百万,包括一百多民族。以这样广土众民,内容复杂的国家,恐怕尽毕生之力,还研究不完,记者仅以两个月的时间,看到一部分的区域,虽尽其心力,所得也仅是沧海之一粟;我只得就所看到的,和所听到而认为可靠的,用很诚实的态度写出来。这是要请读者诸友注意的一点。苏联是积极努力于新社会建设的国家,情形日新月异;我回伦敦后对于苏联的情形仍时常从书报上留意,因此写完本书时距我离开苏联虽已六七个月,也许和最近情形还相去不远;但因为苏联究是一个进步迅速的国家,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距脱稿的时候或许又要在几个月以后,所以所叙述的情形只可作为大概的轮廓,或重要的趋势。这是要请读者诸友注意的又一点。
我记得在《萍踪寄语》初集的《弁言》里曾提起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世界的大势怎样?第二个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井答应当在“总结论”里就浅见所及,贡献一些备读者诸君参考。我最近本想等到看过美国以后,才来试答这些问题;但因在欧洲观察了比较可以左右世界政治的几个国家以后,对这些问题不无一些概念贮蓄着,不妨乘此离欧的机会,先提出来谈谈,以后如认为有修正必要的地方,仍然可以很坦白地再作报告。
现在的世界,除苏联外,很显然的现象是生产力的进步已和生产工具私有的社会制度不相容。据国际著名的统计专家尼布斯(Sir Geoge Knibbs)的审慎估计,认为依世界上现有的富源和技术,足够供给四倍于现有的全世界的人口,即可足够供给八十万万人。可见现在的世界经济恐慌,并非由于人口的过剩。就在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据英国托辣斯大王勒佛赫伦(Lord Leverhulme)的估计,认为依当时科学所给与的技术,倘利用全部的生产力,每人只须每星期工作一小时,衣食住即可无忧!这还是一九一八年的话。一九三二年,英国工程师何哲生(J. L.Hodgson)在皇家艺术学会(Royal Society of Arts)所报告,认为生产力比在勒佛赫伦说这话的时候又差不多增进了一倍,这样说来,每人只须每星期工作半小时,各人的生活已都够维持,倘每人每星期工作一小时,大家更过得更舒服的生活了。以如此进步的生产力,又具有充分的天然富源,何以会有三五千万人失业(一九三三年的正式报告,全世界失业达三千万人,非正式报告为五千万人),就是未失业的勤劳大众,也大多数在穷苦中过活!可见这不是人口问题,富源问题,或技术问题,根本是个社会的组织问题。旧社会的矛盾,是在生产力的进步不但不能利用来供给一般人的生活需要,而且要使一部分的工厂停工,一部分的机械搁起,一部分的劳动力废弃,使少数占有生产工具的集团能维持他们的利润!结果,我们在欧洲的所谓“列强”的国家里面所见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是少数人的穷奢极欲,生活异常阔绰;一方面是多数人的日趋贫乏,在饥饿线上滚!
在这种情形之下,只有两条路走:一条路是用更严酷的手段,替旧制度作最后的挣扎,以压制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社会革命,保持少数人所享受的利润,连向来用以欺骗民众的国会制度都索性掉在脑后了,即虚名尚在,实权也集中在代表少数人利益的个人独裁者的手中。这便是在欧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萍踪寄语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