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目 录
卷一 内篇一
易教上
易教中
易教下
书教上
书教中
书教下
诗教上
诗教下
经解上
经解中
经解下
卷二 内篇二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学上
原学中
原学下
博约上
博约中
博约下
言公上
言公中
言公下
卷三 内篇三
史德
史释
史注
传记
习固
朱陆
文德
文理
文集
篇卷
天喻
师说
假年
感遇
辨似
卷四 内篇四
说林
知难
释通
横通
繁称
匡谬
质性
黠陋
俗嫌
针名
砭异
砭俗
卷五 内篇五
申郑
答客问上
答客问中
答客问下
答问
古文公式
古文十弊
浙东学术
妇学
妇学篇书后
诗话
卷六 外篇一
方志立三书议
州县请立志科议
地志统部
和州志皇言纪序例
和州志官师表序例
和州志选举表序例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下
和州志舆地图序例
和州志田赋书序例
和州志艺文书序例
和州志政略序例
和州志列传总论
和州志阙访列传序例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下
和州文徵序例
卷七 外篇二
永清县志皇言纪序例
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
永清县志职官表序例
永清县志选举表序例
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
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
永清县志建置图序例
永清县志水道图序例
永清县志六书例议
永清县志政略序例
永清县志列传序例
永清县志列女列传序例
永清县志阙访列传序例
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
永清县志文徵序例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上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中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下
亳州志掌故例议上
亳州志掌故例议中
亳州志掌故例议下
卷八 外篇三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
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
天门县志艺文考序〔艺文论附〕
天门县志五行考序
天门县志学校考序
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
记与戴东原论修志
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
覆崔荆州书
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
为毕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
为毕秋帆制府撰荆州府志序
为毕秋帆制府撰石首县志序
书武功志后
书朝邑志后
书吴郡志后
书姑苏志后
书滦志后
书灵寿县志后
卷一 内篇一

易教上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或曰:《诗》、《书》、《礼》、《乐》、《春秋》,则既闻命矣。《易》以道阴阳,愿闻所以为政典,而与史同科之义焉。曰:闻诸夫子之言矣。“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知来藏往,吉凶与民同患。”其道盖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其教盖出政教典章之先矣。《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各有其象与数,各殊其变与占,不相袭也。然三《易》各有所本,《大传》所谓庖羲、神农与黄帝、尧、舜,是也。〔《归藏》本庖羲,《连山》本神农,《周易》本黄帝。〕由所本而观之,不特三王不相袭,三皇、五帝亦不相沿矣。盖圣人首出御世,作新视听,神道设教,以弥纶乎礼乐刑政之所不及者,一本天理之自然,非如后世託之诡异妖祥,谶纬术数,以愚天下也。
夫子曰:“我观夏道,杞不足徵,吾得夏时焉。我观殷道,宋不足徵,吾得坤乾焉。”夫夏时,夏正书也。坤乾,《易》类也。夫子憾夏、商之文献无所徵矣,而坤乾乃与夏正之书同为观於夏、商之所得;则其所以厚民生与利民用者,盖与治历明时,同为一代之法宪;而非圣人一己之心思,离事物而特著一书,以谓明道也。夫悬象设教,与治历授时,天道也。《礼》、《乐》、《诗》、《书》,与刑、政、教、令,人事也。天与人参,王者治世之大权也。韩宣子之聘鲁也,观书於太史氏,得见《易》象、《春秋》,以为周礼在鲁。夫《春秋》乃周公之旧典,谓周礼之在鲁可也,《易》象亦称周礼,其为政教典章,切於民用而非一己空言,自垂昭代而非相沿旧制,则又明矣。夫子曰:“《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顾氏炎武尝谓《连山》、《归藏》,不名为《易》。太卜所谓三《易》,因《周易》而牵连得名。今观八卦起於伏羲,《连山》作於夏后,而夫子乃谓《易》兴於中古,作《易》之人独指文王,则《连山》、《归藏》不名为“易”,又其徵矣。
或曰:文王拘幽,未尝得位行道,岂得谓之作《易》以垂政典欤?曰:八卦为三《易》所同,文王自就八卦而系之辞,商道之衰,文王与民同其忧患,故反覆於处忧患之道,而要於无咎,非创制也。周武既定天下,遂名《周易》,而立一代之典教,非文王初意所计及也。夫子生不得位,不能创制立法,以前民用;因见《周易》之於道法,美善无可复加,惧其久而失传,故作《彖》、《象》、《文言》诸传,以申其义蕴,所谓述而不作;非力有所不能,理势固有所不可也。
后儒拟《易》,则亦妄而不思之甚矣!彼其所谓理与数者,有以出《周易》之外邪!无以出之,而惟变其象数法式,以示与古不相袭焉,此王者宰制天下,作新耳目,殆如汉制所谓色黄数五,事与改正朔而易服色者为一例也。扬雄不知而作,则以九九八十一者,变其八八六十四矣。后代大儒,多称许之,则以其数通於治历,而蓍揲合其吉凶也。夫数乃古今所共,凡明於历学者,皆可推寻,岂必《太玄》而始合哉?蓍揲合其吉凶,则又阴阳自然之至理。诚之所至,探筹钻瓦,皆可以知吉凶;何必支离其文,艰深其字,然后可以知吉凶乎?《元包》妄託《归藏》,不足言也。司马《潜虚》,又以五五更其九九,不免贤者之多事矣。故六经不可拟也。先儒所论仅谓畏先圣而当知严惮耳。此指扬氏《法言》,王氏《中说》,诚为中其弊矣。若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託於空言。故以夫子之圣,犹且述而不作。如其不知妄作,不特有拟圣之嫌,抑且蹈於僭窃王章之罪也,可不慎欤!
易教中
孔仲达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先儒之释《易》义,未有明通若孔氏者也。得其说而进推之,《易》为王者改制之钜典,事与治历明时相表里,其义昭然若揭矣。许叔重释“易”文曰:“蜥易,守宫,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郑氏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朱子以谓“《易》有交易变易之义”。是皆因文生解,各就一端而言,非当日所以命《易》之旨也。三《易 ............

书籍插图:
书籍《文史通义》 - 插图1
书籍《文史通义》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史通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