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礼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北宋礼学研究/刘丰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
ISBN 978-7-5161-7269-8
Ⅰ.①北… Ⅱ.①刘… Ⅲ.①礼仪—研究—中国—北宋 Ⅳ.①K89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301091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罗莉
特约编辑 孙少华
责任校对 李林
责任印制 戴宽
数字编辑 于晓伦
出版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 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装订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版次 2016年4月第1版
印次 2016年4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39.5
字数 656千字
纸书定价 138.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电话:010-84083683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绪论
一
孟子曾说:“礼,门也。”(《孟子·万章下》)对于儒学以及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来说,孟子的这个断语非常贴切,而且包含了很多的含义与可以引申的空间。依笔者之见,礼的确是进入儒学以及中国文化之“门”,进了这道门,里面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可以尽揽儒学与中国文化之奥秘;若不由这道门进入,则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用子贡评价孔子语,见《论语·子张》),对于儒学的理解和中国文化的把握也始终在外围盘旋,不能见得其真谛。因此之故,古今学者大多承认,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研究儒学、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不能不谈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礼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呢?
处在历史情境中的古人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谈论礼的重要性,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认为礼与天地并列,突出礼的重要性,如《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人们的看法:“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记》也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礼记·礼运》)在传统中国的思维观念中,以天地为大。认为礼与天地并列,是天经地义,这是对礼的重要性的最好说明。二是认为礼自人类文明开化之初就已出现,突出了礼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悠久性。如《礼记》中就提出礼始诸饮食(《礼记·礼运》)、始于男女之别(《礼记·内则》)等不同的说法。杜佑在《通典》中进一步总结说:“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1]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礼当是文明产生的标志,其历史久远,意义自然重大。
传统的看法认为礼起自人类文明开化之初,这种看法虽然很有意义,但若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看,实则多为推测之辞,在近代以来的学术发展脉络中就显得有些粗略。在近代的史学发展中,学者们结合新的材料与理论,将这个问题转换为对礼的起源的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进展。王国维结合殷墟卜辞的研究,对礼的起源做了进一步的考证,认为礼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其实这种说法是对《说文解字》的进一步落实。《说文解字》指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豐亦声。又豐部:豐,行礼之器也。”这是说,礼起源于祀神求福的宗教祭祀仪式。王国维认为,礼的古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豐,行礼之器’,其说古矣”。礼的本义就是器皿中盛两串玉以祭献神灵。后来也兼指以酒祭献神灵,再后来则一切祭神之事皆称为礼。
[2]
王国维借助甲骨文的研究,从文字学的角度入手来考察礼的起源,支持了《说文》的看法,得到后来许多学者的肯定,成为学术界较为通行的一种观点。
[3]
此外,还有另一种观点也较有代表性,认为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这种看法以杨宽先生《古史新探》中的一系列文章最为典型。杨先生通过对古代冠礼、籍田礼、乡饮酒礼、射礼等起源的研究,认为“礼的起源很早,远在原始氏族公社中,人们已习惯于把重要行动加上特殊的礼仪。……这些礼仪,不仅长期成为社会生活的传统习惯,而且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进入阶级社会后,许多礼仪还被大家沿用着,其中部分礼仪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和改变,作为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组织和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西周时代贵族所推行的‘周礼’,是有其悠久的历史根源的,许多具体的礼文、仪式都是从周代氏族末期的礼仪转化出来的。”
[4]
认为礼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或者来源于上古社会的风俗习惯,都是近代以来学者从较为实证、科学的角度对礼的起源做的进一步的探讨,比起传统礼书中的诸种看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无论是传统的看法如《礼记》所说,认为礼起源于饮食、男女之别,还是进一步认为礼源自宗教祭祀仪式,或者上古社会形成的风俗习惯,这些其实都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如果仅就这几个方面来说,都不足以凸显礼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我们认为,礼之所以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独具特色,且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还有两方面重要的原因。
第一,礼虽然源自上古社会人们逐渐形成的一些风俗习惯,或宗教祭祀仪式,但是经过了周公的制作和孔子的继承,礼纳入了儒学,成为儒学所传承的重要内容。古代的儒家一致认为,周公曾“制礼作乐”,西周灿烂盛大的礼乐制度都是出自周公的创制。其实,历史地看,周公不可能亲自制定繁复细致的礼制,也不可能创作出《周礼》,但是,周公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孔子就曾经说,三代之礼是“损益”发展的,而且“周监于二代”(《论语·八佾》),周礼是对夏、殷二代之礼以及二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这个方面来看,周公作为西周初期政治、文化方面的核心人物,虽然不可能一一亲自制定周的礼仪制度,但他对礼制有所损益,制定周的礼仪法度的原则,这应该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对周公“制礼作乐”应该作全面的、广义的理解。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周公制礼’这件事是应该肯定的”,周初的礼制“既然有所损益,就必定有创造的成分在内,所以未尝不可说是周公所制”。
[5]
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周公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北宋礼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