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的由来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一、小篆中的简化
二、隶变后的简化
三、简化字的来历
第一类 简化字是古字,是初文,是本字
第二类 简化字是有根据的早出字
第三类 初见于《简化字总表》的简化字
附注
附录 《简化字总表》中已经简化的繁体字
后记
前言
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在1956年1月颁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1964年颁布的《简化字总表》后通行的。这些简化字都是20世纪50年代或60年代创制的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使用它们,有没有根据?这个问题促使我去查找简化字的来历和根据。
在查找简化字来历后发现,其中只有一部分是现代人所创制和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古人、前人用过的。在古人、前人留下的简化字中,可以分为两类:首先,有些简化字出现或使用在前,繁体字出现或使用在后。这类简化字都有可以查到的篆字,我们现在使用它们不是创新异化,而只是恢复这些字的本来面貌。其次,简化字的一半以上从先秦到民国就已经有使用的实例了。它们都是以下列方式出现在书刊和实物上的:(1)简化字早已有假借为繁体字之例;(2)简化字是繁体字的各种异体字。异体字众多,是我国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现在只不过在其中选用了几百个有根据的作为简化字而已。
与此同时,笔者也认识到文字学者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普遍共识。从汉字产生时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在用字上以笔画少的代替笔画多的简化趋势,在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这种现象。但由于这两类文字数量少,又没有经过一定的规范,字形还不统一,难以在字形的繁简上进行比较。这样,秦朝的小篆就成了我们分析字形的比较好的依据之一。这是因为:(1)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确定并统一使用的文字,字形都是定了型的。(2)后来通行至今的楷体字中,绝大部分是由小篆演变而成的。(3)汉代的许慎在收集了当时的字书和资料后,整理编撰了《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一书。全书共收集9353个小篆字,并对每个篆字的形体结构作了解析,说解了每个字的字义。小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础上,以秦系文字为主形成的,其字形比原来字形有繁化的,也有简化的。从《说文》对字形的说解中,从《说文》中保留的少数古文、籀文中和当时的异体字中,可以看到简化的痕迹。
小篆虽然起到了统一文字的功能,但究竟因为字形复杂难写,因此,在经常使用文字的官府书吏一类人中就出现了较为简便的辅助字体。这种有浓厚隶书意味的字体,以后人们称为“秦隶”。由于隶体字书写起来比小篆方便快捷得多,必然动摇了小篆的统治地位。从汉代开始,隶书成了当时普遍使用的字体,由不成熟发展为通用的、官府也使用的成熟的隶字。小篆变成了隶字,称之为“隶变”,以后又发展出草书、行书,最后定型为楷体字。隶变后的字形比起小篆来说,是大大地简化了。简化的方式有省减笔画、部件,有草书正体化,有偏旁趋同后变成记号等。在使用中,还有排除异体字和用同音的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假借方法来达到简化的效果。
了解小篆和隶变后的简化情况,能使我们更深入了解简化字的来历和简化方式,在使用简化字时,心中更有自觉性和自豪感。这就是我把这本小书分成三部分来阐述的意愿。
姜继曾
2014年8月于成都
一、小篆中的简化
《说文·叙》中对小篆的产生是这样说的:“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就是说,在秦统一天下以后,为了解决诸侯七国的“文字异形”问题,李斯提出了“同之”(统一文字)的意见。李斯等三人在继承秦国原有的“史籀大篆”的同时,对部分字形进行了“省改”。“省改”就是“或省其繁,或改其形”(《说文句读》以下简称《句读》),就是对笔画繁多的字进行简化,对字体结构不恰当的加以更改。至于具体是如何“省改”的,《叙》中并没有说明,但是我们从《说文》书中对每个篆字的字形说解中,仍可得到简化的信息。
首先,在《说文》中有不少“从某省”和“某省声”提法的篆字。这些篆字都是对合体字的组成部分,采取省减其笔画或部件的方法而造的简体字。
“从某省”多用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形旁,共有110多个。如,“孝,善事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表示子侍奉老人(父母)的用字,是会意字。出于简化要求,就把“老”字下面的“匕”旁省去了。又如,“瓢,……从瓠省,票声。”《段注》:“以一瓠划为二曰瓢”。“瓢”是由瓠(葫芦)一分为二制成的,应当是“从瓠,票声”的形声字。因为形旁太繁杂,就省去一半,成为“从瓠省,票声”了。(《说文》在说解字形时,对于会意字中参加合义的偏旁和形声字的形旁,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中注为“从某”,徐锴校订的《说文解字系传》中注为“從某”。“从”和“從”是古今字,具有出自、由于、依据、属于等含义)
“某省声”多用于形声字的声旁,共有290多个。如,覺、嶨都是“學省声”,它们在使用了“學”的读音时又省减了笔画。又如,漢、歎都是“難省声”,又进一步延伸出“漢省声”的熯、“歎省声”的嘆。再如,《说文》中出自“熒省声”的篆字共有瑩、榮、營等12个,又有由它们延伸出省声字5个。(另有“从熒省”的勞、檾2字和“勞省声”的2字)总计以“熒”的上部为偏旁的篆字共有22个。像以上三个这样省写后不成独体字的偏旁,占了“省声字”的大部分。也有少数省写后留下是独体字的,如“炊”是“吹省声”,“姗”是“删省声”。吹、炊音同,删、姗音同,能准确读出字音。但省减后,声旁变成“欠”“冊”,音就不同了,就给后人带来了读音的困难。看来,古人在造字时,字形的简化和偏旁搭配得合适、美观是首先考虑的,至于省减后成为无音无义的符号或可能带来误读的后果,就顾不得了。(注1)
这些省减简化的字,绝大部分在隶变后被继承下来。(我们在下面把它们称为“省形字”和“省声字”)也有极少数在隶变时恢复了省去的部分,那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繁化的心理。(详见后)
其次,《说文》中有些篆字附有“重文”(注2)。“重文”中的“古文、籀文”是战国时代的通行文字,应当属于《说文·叙》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简化字的由来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