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野下的_耶鲁学派_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卷
第1章 耶鲁学派和新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之争
第2章 耶鲁学派之于“误读”的历史阐释
第3章 德里达之于“耶鲁学派”的影响与差异
第二卷
第4章 哈罗德·布鲁姆与互文性阅读
第5章 约瑟夫·希利斯·米勒与小说重复、叙述理论
第6章 保罗·德曼与修辞阅读
第7章 杰弗里·哈特曼与文化批评
第三卷
第8章 “耶鲁学派”在中国的种种解读
第9章 哈罗德·布鲁姆在中国——我国近20年的布鲁姆理论研究
第10章 约瑟夫·希利斯·米勒在中国
第11章 保罗·德曼在中国
第四卷
第12章 德曼与布鲁姆解构阅读法之比较
第13章 米勒的解构观与德曼的解构阅读之比较
第14章 布鲁姆与哈特曼的美学思想之比较
第15章 弗洛伊德之于布鲁姆和哈特曼的影响之比较
第五卷
第16章 让往昔恢复生命——论布鲁姆“西方正典”
第17章 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道德观
第18章 哈代小说《林地居民》中的重复意象
第19章 道德与欲望的冲突
第20章 怡情与致用:艾略特笔下的荷兰风俗画
第六卷
第21章 米勒解构主义阅读理论与实践
第22章 “红色”意象的重复与哈代小说《苔丝》的主题
第23章 论《克兰福德镇》中的叙述迷宫与女性意识
第24章 论哈代小说中“死亡”意象的重复
第25章 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之视觉隐喻重复
第1章 耶鲁学派和新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之争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南方新批评干将C.布鲁克斯和R.p.沃伦入主耶鲁大学英文系和比较文学系,努力发掘形式主义文化优势,决心同社会历史批评较量一番。所谓“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原指以J.C.兰色姆和A.泰特为首的一群南方文论家。兰色姆和泰特分别创刊《肯庸评论》和《西瓦尼评论》,发展了T.S.艾略特与I.A.端恰慈所开创的文学“本体论”(ontology)。从其对文本批评的角度看,新批评过于保守,不合时宜。然而,这些新批评家从内部开拓文学荒地,揭示了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性。社会历史批评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人为价值判断,视作品为现实的直接模仿或简单反映。它常常忽略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内在逻辑和语言技巧。与此相反,新批评专门从事文本细读的研究与“文本肌质”的分析。纳博科夫的一个比喻颇能说明新批评的文学思想: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跑出来,他边跑边叫“狼来了”。如果他背后果然紧跟着一只大灰狼,那么这不是文学;如果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事实上,学者们对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新批评——众说纷纭。作为新批评的重要成员和著名批评史家,韦勒克甚至提出要摒弃这一概念。
“二战”结束以后,左翼活动退缩,社会历史批评失去了政治运动的后盾,使新批评昂首挺胸一举北进,占领了学术重镇耶鲁。20世纪50年代,新批评家们继承了S.马拉美所谓“诗不是用思想而是用语言塑成”的观点,陷入了对文本的盲目崇拜。正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理论走向了极端,与其对抗的新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新批评派倡导对文本的“细读法”,它强调的是:“诗歌所共有的精髓必须被阐明,但这不是从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容’或者‘主旨’,而是从结构上来阐明。”“细读法”首先预设文本本身是独立的、非历史的,是一个封闭自主的空间;其次,它还认为,文学是隐喻的、象征的,所以文本是由语言的冲突(反讽和悖论)构成的张力结构;内在的意义只是文本结构的因素之一;阅读不是寻找主题意义,而是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细读法。但是,以德曼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虽然承认“细读法”准确地把握住了语言的修辞性本质,认同新批评倡导运用“细读法”去深入到文本内部,但是新批评的理论假设和批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个奇特的矛盾现象。既然语言是多义、朦胧的,文本又是一个隐喻、反讽的张力结构,那么文本就不可能是一个有机体。新批评发现的是意义的矛盾和多元性,其批评结果不但没有揭示出同自然有机世界一致的连续性,反而使我们的阅读进入到一个充满反讽和复义的非连续性的世界,新批评对诗歌语言和有机世界关系的分析最终被自己所推翻了。德曼说:“这种一元论批评最终成为复义批评,成为对其假定的整体性的缺失的反讽。”新批评的“细读法”准确把握了语言修辞性本质,但是又在自己的理论假设和批评实践之间存在矛盾,成为解构主义者攻击的靶子。新批评突出的特点是,它侧重于分析和考察文学文本的语义问题,主要从语义学角度来分析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继新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之后的美国文论发展恰似一场循环马拉松赛,形成了一个“主流更迭”的文论时代。“是历史还是文学的问题成了文坛的中心和历史性焦点。以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哈特曼、德曼和米勒为核心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批评家们也积极投身于这场争论。他们提出:割裂历史与文学去追溯文学进步是不可能的,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
耶鲁学派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法国后结构主义。1970年,法国后结构主义先驱罗兰·巴特著名的《S/Z》首先向结构主义文论挑战,耻笑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见解,强调文学互文性和符号游动特征,从而否定作品只有一个恒定结构及终极意义,并为此提供批评工具。巴特早在《风格与其意象》一文中扬言,文学作品(或任何写作)就像洋葱头,一层层剥去“无数的包皮”之后,并无内蕴核心可得。同时,德曼促成了德里达对耶鲁大学一年一度的访问与讲学。德里达打开了逻格斯中心之锁——解构一个对立命题,乃是取消对立,转移它的位置,置之于不同环境和背景之中。
由于米勒和德曼等人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特长,又加之四位教授对形式结构的共同反感,耶鲁批评家们在20世纪70年代决意以一个学术团体的名义,掀起美国文论的大论战。他们的合作造就了解构主义的声势和力量。他们无拘无束地沉浸在语言游戏之中,吸引了大批学术模仿者,尤其是女权批评家、心理分析学家、建筑学家、同性恋批评家和性批评家,以活跃学术气氛。米勒曾经炫耀:一旦掌握解构方法,即能有效地“破坏西方行而上学机制”——后来成了解构主义者们的中心任务。德曼声斥新批评寻求诗的有机形式的幻想(《美国新批评的形式 ............

书籍插图:
书籍《本土化视野下的_耶鲁学派_研究》 - 插图1
书籍《本土化视野下的_耶鲁学派_研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本土化视野下的_耶鲁学派_研究 - (EPUB全文下载)